范姜古厝展現客家傳統庄院特色。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位於北台灣的桃園市新屋區,境內沒有丘陵山地,一眼望去盡是一片平坦的沙田地,境內有一座遠近馳名的永安漁港,由於瀕臨海邊,多為靠捕魚為生者,使得新屋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不過,有多少人知道新屋地名之由來,竟然與一棟古厝有關?
清初乾隆年間,范姜家族來台拓墾,其古厝建造於咸豐五年。當時雖然只建了前堂部分,卻是當地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居民茶餘飯後的話題,稱此地房宅為「新屋」,亦即新的房屋。經口耳相傳後,逐漸成為「新屋」地名的由來。
范姜,是台灣少數的複姓之一,關於此姓氏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代代相傳。傳說,清初廣東惠州府婦人雷氏,因丈夫范集景早逝,沒有能力撫養孤子范文質,無奈之餘,只能攜幼子改嫁姜同英為妻。
之後,范文質在姜家日漸成長,因感念繼父撫養之恩,成家立業後,擬將五個兒子部分冠以姜姓,但究竟該幾個姓姜?幾個姓范?一度困擾著他。最後為了公平起見,決定五個兒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
歲月流轉,當年的新屋如今已成為古厝,依然屹立於民風樸實的土地上。范姜古厝共有五間,以圍牆環繞四方,每間都是紅色磚瓦的平房建築,為避免互相干擾,方位各不相同,格局則都是三合院的格式。
古厝中以第三間最為華麗,廂房、走廊都用青石鋪設,門額上掛著用交趾燒成的「陶渭流芳」匾額;第五間為祖堂,規模最大,共有二進,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中央,內部擺設莊嚴肅穆,前堂與後堂中間的內天井,則是族人祭祖的空間。
「陶渭流芳」的「陶」字,乃是尊陶朱公范蠡為范氏祖先,「渭」字則是源自姜太公離水三寸垂釣於渭水之上,尊姜太公為姜氏祖先。「陶」、「渭」二字,表示其家族傳襲自春秋時代的范蠡與周朝渭水姜太公之後。現存的范姜古厝仍具現了一定文化形式的空間特色,單棟建築亦保存了樸實客家屋舍的完整形式,值得細心觀賞。
范姜古厝於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後,從各地湧入的人潮就開始多了起來,前往永安漁港的旅人,也會特地繞進來欣賞深具客家風格的古宅風華。只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新屋的名稱,竟然與這間古厝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