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晉代遷都江左時,中原氏族相隨過江,史稱「南渡衣冠」。
河南陽翟人褚裒,字季野,年輕時就有簡傲尊貴的氣質,同京兆人杜乂均負盛名。褚季野渡江後盡管名冠中興,卻不以皇親國戚的身分安享宮廷禮遇,堅決要求到封地去任職。東晉名臣謝安素來推重他,常常對人說,季野話語雖不多,但四時之氣具備,意即氣度恢弘。不過褚季野剛到南方時,因謙恭自守,官位不高,很少有人認識他。
一次,褚季野乘船送客,投宿錢塘亭驛。當天,正趕上錢塘縣令沈充也送客至此。接待來往官員的亭吏,見縣太爺來了,就讓褚季野把客房騰出來,住到牛棚去。
當晚正逢江水漲潮,沈充出來溜達,問牛棚所住何人?亭吏說,昨天有一北方佬前來投宿,因您是貴客,就讓他挪到了牛棚。 沈充帶著幾分酒意,遙相問道:北方佬想不想吃餅啊?你是何方人氏,姓甚名誰,可否出來聊聊?
褚季野拱手答道:河南褚季野。聽說是聞名的國丈褚公,沈充大為惶恐,又不敢讓他移步,於是就在牛棚外呈上名片,虔誠拜謁。更讓亭吏整治酒席,好生款待,還當著褚季野的面鞭責亭吏,以表歉疚。褚季野則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神色如常。翌日,沈充還親自送褚季野到縣界。
《晉書》以及當世名流、後世學者評價褚季野:為人一向低調,嘴上不置臧否,內心自有褒貶。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如今,人們都把「平常心」掛在嘴邊,用來安慰自己或勸慰他人。看了褚季野的故事後,細品一番,您就會明白,骨子裡的「平常心」乃由內而外,靠的是修為和涵養,而不是自我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