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要預防癌症治療帶來的心臟毒性,治療前癌友應先與醫師討論,確認本身有無心臟病史,以及有無罹患心臟病危險因子。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大幅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癌友在接受治療後,能夠維持多年不復發。這些救命療法,雖然在治療癌症方面取得成功,但有時卻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醫師提醒,要預防癌症治療帶來的心臟毒性,治療前癌友應先與醫師討論、確認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本身有無心臟病史,二是有無罹患心臟病的危險因子。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心臟毒性可能在癌症治療期間發生,或者在癌症治療後的幾天、幾個月或幾年內。一旦患者的癌症受到控制,生活不再受到癌症困擾,但隨之而來,可能要面對的卻可能是「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這些損傷帶來的症狀,可能會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
郭志東說,雖然某些癌症治療會導致心臟毒性,但並非涵蓋所有類型的癌症治療。必須注意的是以下一些常見治療種類,包括某些化療如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某些標靶治療、單株抗體和預防癌症復發的藥物等。
郭志東醫師指出,心臟毒性可能在癌症治療期間發生,或者在癌症治療後的幾天、幾個月或幾年內,都有可能。圖/國泰醫院提供
這些癌症治療,可能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導致血流變化甚至增加血栓的風險,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這些心臟併發症當中,最常見的是「鬱血性心臟衰竭」,而最嚴重的心臟毒性則是「心肌炎」和「冠狀動脈疾病」,甚至是「急性心肌梗塞」。癌症治療可能引起的其他心臟問題包括低血壓、高血壓、心律不整和瓣膜疾病。
在癌症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定期測量形變超音波分析,可以檢測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縮功能的微小變化,而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跡象,這些跡象也提示臨床醫師需要適時介入,例如給予心臟保護藥物,甚至更改化療或標靶藥物的處方。
當癌症治療涉及到心臟疾病高風險的患者,應該選擇一個包括腫瘤科專科和心臟科專科合作的癌症護理團隊,有利於在治療前、治療期間和之後,監測患者的心臟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