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超商賣場愈來愈多即食商品,供現代人方便享用。但翻到背面一看,滿滿一串看不懂的添加物名稱,看似單純的食物內容,卻有許多人工添加物。哪些是為了保持品質?哪些是為了滿足口欲與視覺?對添加物多了解一些,就知道哪些是必要之惡,不要放肆大吃,也不必過度恐慌。
食品添加物存在人類歷史久遠,例如利用鹽巴延長食物保存時間,或用香料調味等。隨著食品科技進步,人們利用化學合成,取得許多天然食物中不存在的化學物質作為添加物,讓食物的面貌更加豐富,但也因此讓食品的成分變得複雜。如何看懂食品標示與選擇,成為現代人飲食新課題。
食品添加物的使用必須符合法規,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所有食品添加物的使用量必須受到限制。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舉例,包裹飯糰的海苔添加「醬油」,除延長保存期限外也增添風味,這就是食品添加物的應用。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教授王俊權表示,食物提供我們所需營養素,這些也是細菌、微生物的需要,為避免微生物將食物中的營養素搶走、造成腐壞,部分食品會加入具防腐效果的添加物,例如用鹽醃漬食物來抑制細菌滋長等。日本人常吃的飯糰、壽司會加糖和醋,若未保存在攝氏十八度以下的環境,微生物將快速增長;所以會加醋製作成醋飯,醋能讓食物酸鹼值維持在酸性,不利微生物繁殖,延長保存。這樣來看,醋不僅僅是一種食品添加物,更是必要的保存劑。
食品添加物處處可見,我們到麵店買碗麵、麵條或醬油裡都有許多調味料,這些調味料都有食品法規嚴密規範,確保不會對人體造成問題。許為捷建議民眾避免選擇「加工過多」的食品,例如想要多吃青菜,燙青菜就是好的選擇,也可多食新鮮水果。
王俊權則提醒,生活中無法避免食品添加物,民眾可掌握「多元」攝取原則,均衡飲食,不要天天吃同一種食物,即可防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