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太低太高都不好 體脂肪肌肉量是關鍵

本報台北訊 |2025.11.12
30觀看次
字級
醫師建議規律的核心肌群訓練搭配有氧運動,有助消除內臟脂肪。 圖/123RF

【本報台北訊】許多人追求完美體態,總希望BMI值愈低愈好,心臟內科醫師施奕仲表示,真正影響健康的關鍵,不在體重數字或是BMI,而是「體脂肪」,甚至是體脂肪的「量」與「分布位置」。BMI值太低太高都不好,衛福部建議國人的BMI應在18.5至24之間,不過大於25未必是壞事。

醫師施奕仲以美國職棒球星大谷翔平為例,這位投手、打者兼具的「二刀流」,身高193公分、體重約95公斤,如果照BMI(身體質量指數)來算,25.5屬於「過重」範圍,但是被比喻為非常強壯。許多運動員也是相同狀況,肌肉量高的人可能被誤判為過重或肥胖,體脂率則更能準確反映身體組成。

控制體脂率  改善代謝

「BMI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的差異。」施奕仲說,這是為什麼同樣的身高體重,有人看起來緊實結實,有人卻顯得鬆軟臃腫。近年在肥胖醫學與代謝研究領域中,Sick fat以及Fat mass這兩個學術用語逐漸被用來解釋肥胖帶來的健康危害,探討肥胖風險管理的概念。

病態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因白色脂肪過量囤積在腹部,引發一連串的荷爾蒙問題,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成為心血管疾病,是化學性的病變。

脂肪質量病(Fat Mass Disease):與脂肪的物理性質有關,脂肪量過多造成身體結構性的負擔,例如因過胖導致關節承重過大而磨損、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為生理上物理性的病變。

肥胖不只是胖,了解個案是否屬於上述兩種肥胖型態,可讓減重目標不再只是「瘦下來」,而是「治好脂肪」,改善代謝、抗發炎、修復內分泌失衡等。施奕仲強調,體脂過高,通常都是因為長期熱量過剩,身體自動將多餘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儲存,因此,控制體脂率比單純「減重」更重要。

體脂肪堆積的位置,其實也影響體態。而依照脂肪堆積的部位不同,健康危險程度也有差異。腹部凸出的「蘋果型」肥胖,以及下半身肥胖的「西洋梨型」肥胖,「蘋果型」的脂肪集中在腹部、包圍臟器,會讓上腹部明顯凸起,常是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

做有氧運動 鍛鍊核心 

施奕仲提醒,內臟脂肪過高的成因除了吃進過多的熱量,還有長期慢性壓力過高,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大量分泌,促進腹部脂肪堆積,形成「壓力型肥胖」。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瘦瘦的,卻也有內臟脂肪的問題,隱藏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想要消除內臟脂肪,施奕仲建議,規律的核心肌群訓練搭配持續有氧運動。可先從每天10分鐘鍛鍊核心開始,慢慢養成每日運動習慣。高壓工作者,則建議每日進行15分鐘正念練習或是淨空大腦思緒,搭配和緩的腹式呼吸,有助於緩解身心壓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