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中的「凝集素」會導致腹脹及消化不良的問題,建議可將黃豆充分浸泡後高溫煮熱,豆漿多次煮沸,可幫助去除凝集素,減少脹氣等問題。圖/123RF
【本報台北訊】黃豆被譽為「田中之肉」,是茹素者的肉,因含有完整的胺基酸,屬於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是我們攝取蛋白質食物的優良選擇。黃豆還富含膳食纖維,有助腸道蠕動、降低血壓;大豆異黃酮含量也高,能改善更年期症狀,預防骨鬆。不過,有些人喝豆漿、吃豆腐,卻經常出現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教民眾該如何吃以避免這種狀況。
陳詩婷表示,黃豆含有豆類常見的「凝集素」,這是一種抗營養物質,大量攝食,會造成紅血球凝集、干擾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而導致腹脹及消化不良的問題;有些人大量喝,甚至會出現腸漏問題,引起皮膚過敏等狀況。因此,如果經常喝豆漿、吃豆製品出現脹氣問題,很有可能是攝取的豆製品,沒有徹底消滅「凝集素」。
如何吃黃豆才不會脹氣過敏?陳詩婷說,由於凝集素是水溶性,而且對熱敏感,所以透過適當的處理,可以使其失去活性。她建議可採行以下5方法,幫助去除黃豆的凝集素:
豆漿煮沸 持續10分鐘
1.充分浸泡:將黃豆放在水裡浸泡數小時,最好可以放隔夜,並換水幾次,因為凝集素為水溶性物質,所以黃豆在泡發準備發芽的過程中,也會吸收部分的凝集素。
2.高溫煮熟:是去除凝集素最關鍵的做法。泡發黃豆後,可以透過徹底的高溫加熱,使絕大多數的凝集素失去活性。建議最好是使用可以達到更高溫度與壓力的壓力鍋,以確保凝集素被徹底破壞;如果使用電鍋烹煮,建議外鍋兩杯水,跳起後續悶至隔夜。
3.多次煮沸:如果是豆漿,應該用100℃的溫度持續煮沸至少10分鐘。低溫烹煮無法有效破壞凝集素。
4.發酵:透過發酵黃豆變成納豆、天貝、味噌、豆腐乳等,也可以減少凝集素含量。
5.發芽:讓黃豆發芽變成黃豆芽,因黃豆芽會吸收絕大多數的凝集素。
燉煮豆腐 減少腸道過敏
市售的豆腐大都是生的,豆腐裡的凝集素並沒有被完整去除,為了不要讓凝集素造成腸道過敏,建議豆製品買回來後,也應該徹底加熱,最好是用燉煮、紅燒等方式,透過較長時間的烹煮,才不會出現脹氣等消化不良的狀況。
有些人會使用豆漿機製作豆漿,建議應先將乾黃豆進行泡發的動作,才能完整去除凝集素。
只要是豆類,不管是扁豆、豌豆、紅豆、黑豆、鷹嘴豆、紅腰豆等,也都含有不同種類的凝集素。尤其是紅腰豆,含植物性血球凝集素的量極高,建議吃這類的豆類,都應該泡發至少一晚後,倒掉浸泡水,再以高溫徹底煮熟,才是能確保食品安全,以及最佳化營養吸收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