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育安
穿山甲媽媽教寶寶的第一門課程,就是要緊緊跟著媽媽避免走失,哺育期間,穿山甲寶寶主要都待在洞穴中,出生20天後,穿山甲媽媽才會帶著寶寶離開暗無天日的洞穴,開始傳授覓食、防衛和謀生的本領,因此,當我們在野外或報章媒體上,見到穿山甲「老背少」的情景,原來在上課啦!
每當有風吹草動和危險時,穿山甲媽媽就會發出訊號,讓寶寶從背上下來,躲到媽媽的腹部,此時穿山甲媽媽將整個頭部和腹部往內捲起,捲成一個球狀的球體,並讓具有堅硬鱗片的背部在外面以保護本身和寶寶,穿山甲寶寶從中學習防禦保護自己的本能,待危機解除後才會將捲成球狀的身軀,恢復成原本的樣貌,才繼續往前行走。
學習吃螞蟻美食也是一大課程,穿山甲媽媽會先教寶寶,用舌頭黏起地面上細小的石頭吞下,此時細小石頭就會留在胃中,一旦攝食螞蟻或白蟻時,胃中的石頭就如同牙齒的功能,藉由胃的蠕動將食物磨碎,以利於消化和吸收。
然而,學會吃也要學會找食物,穿山甲媽媽會帶寶寶了解蟻巢的所在位置,蟻巢多半築在陽光充足和乾燥處,寶寶在穿山甲媽媽的帶領下,學習找尋食物的方法,學會用前爪挖開蟻巢,並用其超黏且細長的舌頭,黏起螞蟻或白蟻享用美食。
其實自然界的動物跟人類的媽媽一樣,也會細心的呵護寶寶,教寶寶生存、防禦和謀生的本能和技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