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貞
每次,已搬離這條巷子的老鄰居,再回到這兒玩,都會提起轉角那間阿公的店。
記得剛搬到這兒時,我的孩子才四、五歲,說話還不怎麼清楚。每一回他們想吃花生糖或乖乖,我就寫張紙條加上銅板,放在塑膠袋裡,讓他們自己去找阿公買。
阿公的店不寬敞,是狹長型的,門口有棵大榕樹,底下放著很多椅子,讓鄰居們可以在這兒乘涼、下棋。他的店面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般雜貨店裡有的東西,他都有。飲料、醬油、食用油等瓶瓶罐罐,分層擺滿貼牆的鐵架;小朋友的玩具,不管是刀槍或洋娃娃掛滿天花板;白米、麵粉放在店中央的桌子底下。桌上有秤子、有整箱的雞蛋、鴨蛋和皮蛋,以及襪子、毛巾和針線,還有麵線、米粉、冬粉,反正你想得到的,這裡都買得到。
店由光著頭,身材略矮的阿公,和高高胖胖的阿嬤共同照顧。阿公一口湖南鄉音,阿嬤杵著拐杖,總會在灰白的髮髻上,插朵門口花盆裡的茉莉花,她還喜歡穿碎花棉布的套裝,操浙江腔。
他們倆老默契十足,一個客人進門時,都由阿公負責拿貨,並用算盤結帳。兩個人進門時,他們同時起身,各司其職,不會拿到重複的物品,阿嬤記性好,習慣心算。
得空的時候,他們分別坐在門口的藤椅上。阿公喜歡京劇,沒事拉著胡琴咿咿呀呀的吊嗓子。阿嬤不懂台語卻非常喜歡楊麗花的歌仔戲,所以經常瞇著眼,摟著一隻大黃貓,哼哼唱唱。她曾不只一次告訴我,她被楊麗花女扮男裝的俊俏模樣,迷得如癡如醉。
由於他們隨和熱心,和附近鄰居相處愉快,所以鄰居們常在榕樹下話家常,分享生活點滴。有時哪家有急事,就把小朋友寄在他家,倆老都很樂意幫忙。由於大家親如家人,有一年阿嬤病倒住院,我們還輪流到醫院照顧她。
十多年前阿嬤走了,阿公原本要繼續開店,但是子女不答應。這些年,他孫子把店面重新改裝,賣起咖啡和蛋糕。
雖然,阿公的店已變孫子的店,看起來很時尚,但是感覺上,它始終少了阿公時代裡,那種無所不在的鄰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