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於二○一七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報告。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喻菲、楊春雪
既是科學家,也是科幻作家的吳季,近年在協助學生領導的團隊做研發的同時,還創作了兩本科幻小說《月球旅店》和《月球峰會》,以及中國大陸第一部關於太空旅遊的科普著作,並積極推動商業航天發展。他說:「在地球這顆行星上的智慧生命是整個太陽系的主人,我們不應該再強調膚色的不同,我們只有一個名字,叫作『人類』。」
在吳季的科幻小說《月球峰會》中,人類登月一百周年時聯合國安理會史無前例地將會議搬到月球上舉行。他暢想從月球視角看待人類面臨的挑戰,促進不同國家求同存異,解決全球治理難題。
「當人進入太空後會體會到人類就是一個整體,無論膚色如何,他們的共同之處都遠遠多於不同之處,這是來自太空的啟示。」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說。
既是科學家,也是科幻作家的吳季,日前在希臘舉行的第四十四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因其推動國際合作的貢獻獲得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國際合作獎。這是該獎項設立三十八年來,第一次授予中國大陸科學家。
與此同時,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將編號為一○一一八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季星」。
「這是大約三十年前日本天文學家發現的一顆直徑約九公里的小行星,在地球上用二十釐米(公分)口徑的望遠鏡就可以看到它。」吳季希望未來能有機會看看這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亮點。
記憶中的一抹亮色
五十多年前在夜空中捕捉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身影是吳季兒時記憶中的一抹亮色。從那時起,他就對探索太空有一種特別的嚮往。
一九八○年代吳季在歐洲空間局進修,他第一次真正接觸到空間科學,並親身體驗了歐空局對哈雷彗星的抵近觀測,感受到太空探索的誘人之處。
獲得博士學位後,吳季於一九九四年回到大陸。他很重視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與國際合作,提高中國空間科學發展水平。
一九九七年開始,吳季在中國大陸第一個空間科學計畫「地球空間雙星計畫」中,擔任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以及中國大陸與歐空局之間的合作協調人,這也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密切合作的第一個航天計畫。該計畫與歐洲空間局的「星簇計畫」相配合,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協調探測,獲得了國際宇航科學院傑出團隊成就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實施這一計畫時,中歐雙方管理文化和方式不同,吳季盡可能從中協調。儀器交付時正趕上「SARS」期間,雙方科研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彼此也建立了充分的信任。
「空間天氣研究,任何單一國家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完整的數據。因此,國際合作是十分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吳季說。
二○○五年前後,吳季提出了與俄羅斯聯合開展對火星空間環境探測的大膽想法,這就是後來的「螢火一號」計畫。雖然這一計畫遺憾沒能成功,但為後續中國大陸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進行了寶貴探索。
二○一一年中科院設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吳季開始領銜中國空間科學的總體規畫。由此,中國大陸誕生了「悟空」、「墨子」、「慧眼」、「實踐十號」等一系列科學衛星。這些計畫都與國際同行開展了深入的合作。吳季還推動建立了中科院與歐洲空間局聯合遴選空間科學衛星計畫的新機制。
名列10科學家之首
二○一六年《自然》雜誌評選出中國十大「科學之星」,吳季名列十位科學家之首。
「科學的發現是人類的發現,是人類共享的,中國在前沿科學領域取得的突破也是全人類的成就。」吳季說。
他認為,應在空間科學等前沿科學領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因為單一國家經費有限,合作能夠避免重複投入,使各方獲得更大收益,共享數據可以有更大的科學產出。
他說,未來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在空間科學領域將開展廣泛的合作,「中國二○二五年到二○三○年的新科學衛星計畫正在論證之中,其中好幾個都會開展國際合作」。
作為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輻射帶小衛星群工作組的主席,吳季正努力推動中國大陸、美國、日本、芬蘭、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合作,建立由十顆小衛星組成的星座,探測地球輻射帶,為空間天氣預報提供理論依據。
近年來,吳季在協助學生領導的團隊研製干涉成像衛星載荷和地面大科學裝置的同時,還創作了兩本科幻小說《月球旅店》和《月球峰會》,以及中國大陸第一部關於太空旅遊的科普著作,並積極推動商業航天發展。
他在探討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技術方案同時,也在思考從太空看地球將對人類的思想和文化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地球這顆行星上的智慧生命是整個太陽系的主人,我們不應該再強調膚色的不同,我們只有一個名字,叫作『人類』。」吳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