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 航天已走向產業化

文/記者扈永順  |2022.09.04
2924觀看次
字級
2020年12月2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落月後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扈永順

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標誌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畫圓滿收官。中國大陸探月工程在空間科學探測領域實現了多個「首次」:如獲取了分辨率七米全月圖;獲得了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質剖面圖;月球背面甚低頻天文觀測填補了國際空白等,推動大陸深空探測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欒恩傑是大陸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天工業到大航天

記者:二○○○年,你倡導並組織完成大陸第一份航天白皮書,首次明確大陸航天由單一的航天工業擴展至包括應用和科學的「大航天」,這也成為大陸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規畫。如何看待它對大陸航天的意義?

欒恩傑:以前我們一說航天,就說航天工業,之後又稱為航天科技工業,但總的認為航天只是國防工業。我擔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後,要求我們做中國航天的戰略研究,完成行業規畫。

當時國際上的情況是,航天已形成產業化趨勢。美國有通信、導航、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在科學研究方面,國際航天已經進入到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空間應用階段,他們把空間作為平台和領域研究科學問題,在空間研究空間、在空間研究地球、在地球研究空間。

經過充分研究,我們得出的一個切入點就是要做「大航天」,這是一次技術上的「分裂」,往上要發展空間科學,在空間進行科學研究、研究空間的科學問題,探索外太空,這就有了後來的各種空間科學計畫,「大航天」把航天事業從工業擴展到了海陸空天領域。

月球探測是第一站

記者:探月工程完成「三步走」並完美收官的過程,是否也就是大陸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過程?

欒恩傑:月球探測是國際宇航界深空探測領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國大陸航天界深空探測的首選站,因為它離地球最近。

嫦娥五號是大陸迄今為止最複雜的航天任務,開創了中國大陸航天多個第一,我們成為從月球取樣返回的第三個國家,大陸進入世界月球探測技術的第一梯隊,這為大陸向航天強國邁進打下了關鍵基礎。

記者:今後有哪些月球探測計畫?

欒恩傑:我們朝向星辰大海。今後我們要推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基本型將具備月球科學技術研究、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並與國際同行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在月球極區探測任務規畫中,嫦娥七號將對月球南極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等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繼續開展科學探測試驗外,還將進行關鍵技術的驗證。

目前大陸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是長征五號,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到二十五噸。為了滿足未來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測的需求,火箭推力要更強。未來大陸將研製一百噸級的重型運載火箭,現在論證階段基本完成,進入到立項的後續階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