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政黨輪替後,中央政府重要人事的安排,備受社會矚目,但媒體的報導經常烏龍和凸槌,致被當事人或外界譏為「報派」,若不檢討改進,將嚴重戕害媒體公信力,並是新聞專業的墮落。
媒體的重要人事新聞是否正確,往往對聲譽具有指標作用,報紙尤為如此,譬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能成為國際大報,除了具備應有的專業和經營管理條件外,人事報導的準確和快速,嘗為讀者稱道,原因是這些大報有資深記者制度,他們長期經營人脈,消息來源既廣又深,查證容易。
反觀台灣媒體,對記者的培訓和任用,是採速成或淺碟方式,只要「價廉」就好,美國跑白宮或國會記者,多半白髮蒼蒼,而台灣的電子媒體記者,似乎只要年輕會拿麥克風便可,於是不論在訪問政要或人事報導,經常使閱聽大眾半信半疑,或覺得水準不夠。
報紙的政治或人事新聞,亦復如此,不符政壇人事邏輯和常識,易成笑譚,媒體的信譽和存在價值,可思過半矣。
既是政黨輪替,在人事安排上自會有不同的思維,何況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及內定閣揆劉兆玄在人事安排上,未必會和過去一樣論資排輩,因此「報派」人事,無非是想當然耳,亦暴露媒體黨政關係和人脈的不足,必須檢討改善,在此之前就別「報派」了。
東方亮(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