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 腳下生風談草鞋

文/宋玉澄 |2022.08.25
1165觀看次
字級

文/宋玉澄

印象裡,穿過布鞋。幼年時,媽媽用各式各樣的布頭,剪裁、黏合、曝晒,然後一針一線縫製而成。再大一些,就穿木屐,木屐的搭拉聲貫穿了整個童年及小學。

偶爾也聽過草鞋,那是從事軍職的父親說的。當年的戰士多是莊稼漢,學歷不高,搞不懂一二一二,只知道穿在腳上的是草鞋還是布鞋,帶隊軍官指揮部隊前進的口號,不喊一二,改呼草鞋布鞋,一樣把部隊指揮得整齊一致,進退有據。但從父親的語氣裡,仍可聽出他對土氣的草鞋有些不敢恭維的意味。

事實上,草鞋起源甚早,有人說是中國人的一項重要發明,最早的名字叫「屨」,後亦稱為「履」。據西周遺址中的草鞋實物、漢墓陶俑腳上穿草鞋的畫像與文獻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草鞋就已面世。

《詩經‧魏風》有首〈葛屨〉,葛是一種麻類的草,古人就是用這種草做成鞋,穿在腳下。其實草鞋的編織材料,按地區生長的不同植物,而有各種形貌,如稻草、麥秸、玉米秸、烏拉草都是。重要的是隨手可得,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物或許不美,卻經濟實用;尤其是從哪來最終又回到哪,應該是最環保的產物了。

據史料記載,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會編織草鞋,還穿著去見魏王;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恆,更曾「履不藉以視朝」,意思是說他穿著草鞋上殿辦公,節儉至極,立下了後來文景之治的基石;再到三分天下的劉備,原也是織席販履的工藝販子。上至皇帝貴族,下到平民百姓,腳下莫不一雙草鞋,履痕遍及中國各地與階層。

文人圈內,也不遑多讓。唐代張祜〈題靈隱寺師一上人十韻〉:「朗吟揮竹拂,高揖曳芒鞋。」腳下的草鞋,已入了詩文。最有名的當屬宋代蘇軾的〈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風雨任平生。」走在樹林裡,一根竹杖、一雙草鞋,比馬還快還好,還讓人愜意。

草鞋,也稱草履、芒履、芒鞋;到了漢代更為普及,並將草鞋稱為「不借」,據《五總志》解釋:「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不借,不在衛生,在人人都有。

更有趣的是,草鞋沒有左右之分,怎麼穿都可,當然也極通風涼爽。人們常說「腳下生風」,意指行動矯捷,但若無通風的草鞋,如何生風?所以,也有人說草鞋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涼鞋,而現代涼鞋的式樣,無不沿襲自古代的草鞋。

中國漢傳佛教歷史悠久,保存了許多古雅的傳統,其中所謂的「羅漢鞋」,就是仿傳統草鞋的形制改良而成,並賦予深意:鞋兩側有六個孔,代表「六入」或是「六度」,看見自己穿著這雙鞋,就代表著「看得破、放得下」。

在台灣也有草鞋的遺跡與證據。如南投草屯鎮,舊稱「草鞋墩」,即是因人們往返埔里盆地或內山時,草屯為出入要道;加上此地出產優質稻稈,製作成價廉又優良的草鞋,人們常在此購買、更換草鞋,日積月累下,舊草鞋竟推積成山,進而成為地標、地名。

如今,各種皮鞋、休閒鞋、運動鞋等,五花八門,更講究從事什麼活動就要穿什麼樣的鞋,登山鞋與慢跑鞋不同,打籃球與桌球的鞋也有差異。而草鞋似乎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舞台,淪為工藝品或旅遊紀念品。

殊不知,一種以草編織的鞋墊──草鞋墊,仍然藏身在各種鞋底之內,延續著草鞋的遺命──通風、舒適。只是人們往往忘記了它前世的面貌,其實就是草鞋的變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