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華僑散布全球,無論到哪裡,都有華人開拓的足跡,也多能找到唐人街,憑著菜刀、剃刀跟裁縫刀,藉著烹調、理髮與洋裁等功夫走遍天下,有的還以華工、商販或是墾民的身分出洋。
至於華僑分布多有地緣關聯,比如日韓華僑多出自中國東北、山東、河北、江浙等地,東南亞華僑祖籍多為閩粵,歐美則中國各地皆有,但以東南沿海的江浙閩粵為多。其中又以東南亞華僑聚居人數最多、歷史最長,自唐宋以來便有華商在當地落居,祖籍以閩南、客家、潮汕、廣府、瓊州為大宗。
然而,在馬來西亞卻還有一批從華北來此的移民,由於出發地是天津,裡頭有著異於閩南、客家與廣東的華北風情,甚至偶爾還能聽到幾句天津話。
這一批與當地華僑祖籍大不相同的移民,是一九一三年起遷移至當地的。當時,沙巴屬於大英帝國特許的北婆羅洲渣打公司經營,一如英國東印度公司般,是一個受到皇家保護的公司政權。該公司的主席威思特紳士(Joseph West Ridgeway)為了引進人力開墾荒地,決定和甫成立不久的中華民國政府締結《中婆移民協定》,分別在天津、河間、保定、順天四處招募勤奮華工赴沙巴墾殖。
依據北婆羅洲所頒招殖華民章程,除應募勞工本人之外,還能攜家帶眷同行,北婆羅洲不僅負責所有人的川資,還承諾提供每戶不少於十英畝的土地、給予稅捐減免、修建住所與負擔教育。在這些優厚的條件下,共有一百零八戶簽約應募,於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日自天津乘船前往沙巴首府亞庇,落腳於周邊鄉間,種植橡膠、水果等作物維生。而為了關照這批移民,中華民國政府還在亞庇增設一座領事館,由護送該批移民的外交官謝天保就便擔任首任領事。
有趣的是,這批天津移民所建的村落,一開始的名稱竟然是「山東村」,如今附近也還有山東村路和新山東村路的存在。為何會發生這般錯誤,至今難以解釋,以訛傳訛下,不少人還是稱該地為山東村。但後來該村居民為求「正名」,對外逐漸以「天津村」為名,還成立了華北同鄉會以凝聚移民後代,並與天津保持維持聯繫。
在北婆羅洲的支持下,該地不僅建成聚落,也設立了津僑學校(現為中英學校)、津僑墳地等機構。隨著移民後代不斷增加,還修建了兵南邦華北幼稚園,以及後來部分遷村所建設的烏魯金馬利山東村、吧巴政民小學。開枝散葉下,這批移民的後代已經發展到超過四百戶、人口近萬的規模。
然而,因為擴張散居,以及與當地人、閩粵移民婚配的關係,當地的華北特色逐漸淡去,口音也逐漸本地化、閩粵化,大概僅剩飲食仍維持華北傳統。尤其是過年期間的餃子、撈麵、元宵等麵食,和華南移民多以米食為主的習慣不大相同。
為了不忘本,當地的華北同鄉會設法編制《馬來西亞沙巴華北同鄉會族譜》,以保留這一百零八戶人家的血脈關聯,也成為這批移民追本溯源相當重要的素材。近年來,為了保留該地歷史特色,已有相關的紀錄片跟田野調查陸續出版,為這個自華北下南洋的故事留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