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後合影。自左至右: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伯丞、中國醫藥附醫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科醫師趙子凡、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副院長溫明賢。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盛行率約為百分之2至4,推估全台應有30-40萬人罹病。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今年以「搭上心動列車543 遠離猝死好心安」為口號,呼籲5大危險族群、注意4大異常徵兆,謹記3招預防猝死。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表示,心房顫動約有高達3分之1患者為「無症狀」,罹患心律不整等慢性病,若未規律接受治療,病情未受良好控制,感染新冠後重症風險恐增加。且若心房顫動未確診,而無接受任何治療,患者恐背負中風與猝死的高風險。
溫明賢說,學會以「搭上心動列車543 遠離猝死好心安」為口號,呼籲5大危險族群,包括年齡較大的長者、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家族病史者、擁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及心衰竭病患,需注意4大異常徵兆,分別為「呼吸困難、頻繁心悸、不明原因胸悶胸痛及容易疲倦」,應盡早就醫檢查治療,並謹記「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壓力管理」,3招預防猝死。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趙子凡說,在80歲以上年長者中,大約每10位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如果患者有其他慢性病,例如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心房顫動危險性就愈高。
醫師指出,在80歲以上年長者中,大約每10位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圖/pexels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伯丞表示,約7成心律不整患者,會有心悸、呼吸困難、容易喘、胸悶、頭暈等症狀,患者容易感到心跳與平時不同,這時只要及時就醫診斷,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就可以遠離猝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表示,7成猝死是心血管問題導致;兩年多來,在新冠疫情籠罩下,每當新增感染病例快速增加,或有新變異病毒株入侵台灣時,不免讓許多罹患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疾病者,卻步在醫院前。
張坤正指出,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附醫、高雄長庚,五間醫學中心在2021年發表研究,發現猝死4大風險因子「SACAF」,S代表sex(性別),特別指男性;A代表age,年齡小於65歲;C代表cardiovascular diseases(心血管疾病),曾有心血管病史;AF代表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顫動)。
提醒民眾,具備上述4項危險因子,發生嚴重VT/VF(心室頻脈與心室顫動)導致猝死機率特別高,尤其若患有心房顫動,更有高達2.6倍猝死機率,建議及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