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介於秋冬之交,中醫五行中「秋屬肺、冬屬腎」,養生可從「黑白食養」著手,山藥等白色食材,能滋陰潤肺、生津止咳,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食物,有助強腎固本、延緩老化。圖/123RF
霜降介於秋冬之交,中醫五行中「秋屬肺、冬屬腎」,養生可從「黑白食養」著手,山藥等白色食材,能滋陰潤肺、生津止咳,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食物,有助強腎固本、延緩老化。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今日是節氣霜降,是秋冬交替的重要節氣,氣候轉冷乾燥、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中醫提醒,此時人體最易受寒受燥,若調養不當,容易出現呼吸道、皮膚及心血管等問題。
瑞隆馬光中醫診所鍾典育醫師、初鳴堂中醫診所徐瑋憶醫師與Dr.Nice雙連欣悅中醫診所賴俊宏醫師,分別從臟腑調理、作息穴位與泌尿系統保健三面向,提出霜降時節的養生重點,讓民眾安然過渡入冬。
鍾典育指出,霜降是連接秋冬的關鍵節氣,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空氣乾燥,是一年中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最容易反覆發作的時期。門診常見乾咳、氣喘、過敏性鼻炎與皮膚乾癢等問題,都是「秋燥」傷津所致。
頭頸、背、雙腳 不宜著涼
鍾典育提醒,長者與三高患者應特別注意保暖,尤其頭頸、背部與雙腳,一旦著涼,血管收縮恐引發血壓波動、中風或心絞痛。建議外出保暖、回家泡腳促進循環。飲食應避免辛辣與冰冷食物,少量多次補水,勿等口渴才喝水,以維持體內溼潤與血液流暢。
霜降介於秋冬之交,中醫五行中「秋屬肺、冬屬腎」,養生可從「黑白食養」著手。鍾典育說,秋天潤肺宜吃白色食材,如百合、銀耳、山藥、蓮子、水梨等,能滋陰潤肺、生津止咳;冬季進補則以黑色食物補腎養精,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海帶與黑棗,有助強腎固本、延緩老化。
他分享一款「黑白養生茶」:黑豆十五克、百合十克、銀耳六克,水六百毫升煮沸後悶十分鐘,可加少許蜂蜜調味,具有潤肺益腎、養血生津功效,特別適合秋冬轉換時期飲用。
初鳴堂中醫診所徐瑋憶醫師表示,霜降過後陽氣收斂、陰寒漸盛,人體若未調整作息,易出現怕冷、筋骨痠痛、感冒頻發等現象。她建議「早睡早起,順應日出而作」,讓陽氣有時間潛藏恢復。
民間素有「霜降登高」的習俗,象徵避災納福、儲備陽氣。徐瑋憶指出,登高晒太陽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與情緒穩定。
按摩穴位 促進氣血循環
霜降天氣乾冷,燥邪易侵犯肺與皮毛。肺主皮膚,若津液不足,容易乾裂、脫屑或搔癢。她推薦透過穴位按摩,促進氣血循環與免疫力。若搭配溫熱毛巾敷手腳或泡腳,更能潤膚安神。
Dr.Nice雙連欣悅中醫診所賴俊宏醫師指出,霜降雖未必真「降霜」,但東北季風漸強、氣溫驟降,人體津液減少,若飲水不足,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此時女性因尿道短且直,更易受細菌侵襲。
中醫稱此類症狀為「淋症」,常見症狀為頻尿、尿急、尿痛、灼熱或滴瀝不盡。賴俊宏提醒,日常生活應養成定時如廁、不憋尿的習慣,並保持私密處清潔乾爽。
霜降時節的飲食重點,在於「清熱利溼、解毒通淋」。賴俊宏建議,可多攝取冬瓜、綠豆、薏仁、玉米鬚、芹菜、苦瓜、水梨與奇異果等,幫助利尿排溼、保護泌尿道。
三位中醫師一致強調,霜降是人體陰陽轉換的關鍵時節,宜「養陰潤燥、補腎固陽、利溼護腎」。懂得順應節氣、調整身心,才能平衡陰陽、氣血通暢,為冬季健康打下穩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