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師指出,一年級新生,不僅要適應新環境、新的朋友及老師,生活習慣也都要「全部重來一次」,因此孩子比較容易感到緊張。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暑假已經過了一大半,再過一周,即是新生入學時節。7歲的小芹,最近變得有些不安,媽媽詢問才知,小芹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沒人跟她上同一間小學。小芹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念的小學「長怎樣」,且還聽說「小學老師很嚴格」,她不知道自己能否適應新環境,因此感到不安。職能治療師提供3祕訣,幫助新生入學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秘書長呂家誌表示,無論大人小孩,「焦慮」往往來自於對事情的未知;對於小朋友來說,從原本熟悉的幼稚園環境,到全然陌生的小學,一年級新生,不僅要適應新環境、新的朋友及老師,生活習慣也都要「全部重來一次」,孩子更容易感到緊張。
如果家長懂得透過一些方式,讓小朋友能順利「過渡」、轉換情境,除了可讓小朋友降低轉換環境時可能產生的焦慮及挫折,對家長來說,也會因此放心不少。
師生提前熟悉彼此
愛能職能治療所治療師洪毓翎,提醒家長,在孩子成為「小一新生」前的暑假期間,如何協助他們順利適應新環境、提前熟悉新的人際關係,包括可以先帶孩子到未來就讀的小學走走,和孩子一起探索學校公共空間配置,如校園前後門出入口、操場、廁所、保健室、圖書館等,同時了解班級所在位置,以及先熟悉「從校門走到班級教室」的路線。
家長若已知由哪位老師擔任孩子班導,也可先讓孩子看看學校網站上的老師照片;若是特殊學生,家長可與學校輔導室聯絡,詢問是否可能在開學前,與老師先約個時間見面;除能讓師生彼此先熟悉之外,老師與家長,也可先就孩子狀況,事先進行交流,溝通孩子可能需要的協助與注意事項。
專家建議家長,可在新生入學前,帶孩子先行了解學校所在位置,以及先熟悉「從校門走到班級教室」的路線。圖/台灣職能治療學會提供
3祕訣養成好習慣
她也提供3個祕訣,讓小學生及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1. 固定起床時間:開學前一兩周,將鬧鐘調整為上學時需要起床的時間,幫助孩子慢慢適應與養成規律。
2. 固定中午吃飯時間的長度:除了讓孩子練習在午休時限內用完餐,同時也鼓勵孩子在用餐相關細節上練習獨立,如在沒有玩具或電視的情況下用餐、自己收拾餐盒或餐袋。
3. 建立放學回家後寫功課的習慣:親子可以共同在晚餐後,在同一空間內,執行各自的靜態活動約30-40分鐘。如閱讀、畫畫、玩玩具。盡量在這段時間內,避免使用3C產品,協助孩子養成「每天在特定時段,專注於靜態活動」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