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梁淑平 巧手銀針傳承定興京繡

文/記者高博 |2022.08.14
3044觀看次
字級
梁淑平的刺繡作品。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河北省定興縣的梁淑平工作室。圖/新華社

文/記者高博

在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梁淑平舉辦的培訓班上,百餘名繡娘以針作筆、以線當墨、以布為紙,縷縷絲線交錯中,一幅幅生動的圖案便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

「繡只是京繡中的一道工序,要做好一件上乘作品,需要打版、畫圖、扎眼、刷、繡、做成衣等七道工序,每一道都是純手工。」五十九歲的梁淑平說。

京繡也稱「宮繡」,是中國傳統刺繡工藝,明清時期大為興盛,為「燕京八絕」之一,多用於宮廷裝飾品及服飾,選料講究、色彩鮮豔、繡工精巧。二○一四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京繡元素融入產品

梁淑平出生於定興縣賢寓鎮的一個京繡世家。「定興京繡是京繡大家族的一個分支,我的太爺爺曾為清朝宮廷做繡袍,可能是耳濡目染,我從小就喜歡看細小的繡花針在明晃晃的綢緞裡外上下翻飛,好像有種神奇的魔力。」梁淑平說。

「學習京繡不是件簡單的事。」梁淑平說,「一個巴掌大的花朵也需要繡上萬針,密密麻麻的針腳,一層一層的絲線鋪排開來。」

剛學習京繡時,梁淑平的手常常被扎得滿手針眼。至今回憶起來,她仍能感受到當時那種扎心的疼。但這並沒有打消梁淑平那份融在血液裡的熱愛。漸漸地,她也掌握了打版、畫圖、扎眼等工序,也能單獨出作品了。

梁淑平一直致力於將京繡傳承下去。一九七○年代起,梁淑平從手工作坊起步,做京繡加工業務,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同時,研發新產品,將京繡元素融入服裝、工藝品、家居用品等。

在四十多年的藝術探索中,梁淑平的京繡作品逐漸得到海內外廣泛認可。

兒女也加入繡行業

在梁淑平的影響帶動下,她的女兒、兒子繼承了這份事業。她的女兒田麗積極探索出「京繡+」的設計模式,將京繡文化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兒子田鵬負責營銷,從線下到線上,讓美輪美奐的京繡作品走出國門。

近年來,梁淑平還向村民免費傳授京繡技術,將傳統工藝傳承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傳統技藝傳承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截至目前,梁淑平已累計培訓周邊二十多個村的二千餘名農村婦女從事京繡製作,這些繡娘們人均年收入超過人民幣兩萬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