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即轉機 建構豐富的病患人生 文/陳佳宏醫師等 |2022.08.13 語音朗讀 140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運動可以維持並強化身體所需,也可以改善疲憊症狀,登山便是不錯的運動。圖/博思智庫提供我們強調「希望治療」,其實就是回歸到「危機就是轉機」這句話。在危機的時候,可看見更深的自己。圖/Pexels擔心癌症復發,要回到現實層面來解決,即付諸實際的行動(前往醫院檢查)。如果檢查正常,就能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圖/Pexels癌症患者可藉由學習烹調適合自己的飲食,豐富或建構自己的病後人生。圖/123RF 文/陳佳宏醫師等當病人陷落在恐慌的時候,難免出現一些非理性的想法,除了基本醫療問題之外,也會衍生出情緒上的照顧。不論是醫療層面、日常生活跟心理照顧,其實就病人整體來講,要有一個觀念:「危機就是轉機。」蛻變重生,看見真正的自己整體來講,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及時覺察自己的負向情緒,也能協助病人不再陷落在負面情緒裡,防止困擾繼續擴大,負向思考就不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而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憂鬱、焦慮或是擔心等。負面情緒可能只會不斷地消耗病患本身的能量,如果無法處理,可以學習向外求援,尋求一些支持的系統,例如:病友團體、同儕支持團體、家人、親友的支持等。除此之外,我們還可做一些事情來轉換自己的情緒。舉例來說,有些人會在周圍點上香氛、滴上一點精油,透過感官的刺激,感受美好的事物、欣賞美好的照片,或是聆聽喜歡的音樂幫助舒緩情緒,也可以品嘗一直想吃的東西等。雖然癌友可能食欲不好,但是還是會有想要吃的時候,此時可以透過刺激感官的食物,來帶領或轉化情緒。我們強調「希望治療」,其實就是回歸到「危機就是轉機」這句話。在危機的時候,我們會看見自己的生命突然陷落了,裂了一個縫,你在縫裡面,不斷地看見更深的自己,包括看見自己的情緒,面對自己的恐懼、害怕、矛盾,甚至發現更深層的渴望。在這個過程當中,跟自己更加靠近,同時重新整理自己。很多人會這樣形容一位歷經重症後的病人──蛻變重生,他沒有被癌症打倒,反而是再次新生,更有力量站起來。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見了生命意義的展現,某一個部分就是提升生命的質量。這個人之所以會變得不一樣,是因為他在重大失落事件中,看見深層的自己,比如說他更懂得謙卑,原來生命是這麼的渺小;跟人的互動,以及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面,變得更有責任、更了解怎麼為自己負責,包括對身體的良善照顧,跟人之間的溫暖互動等。我還能跟生病前一樣生活嗎「醫師,我還能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嗎?」「當然可以!」癌症患者當然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只是要考量到生病後的體力、狀況,不會像身體正常的期間那樣,還需要維持運動習慣。因此,要學會分配時間,疾病會導致容易疲憊、疲倦,現有的體力只能做到之前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事情時,就要學著取捨,才能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其中,運動更是最重要的一環,運動可以維持並強化身體所需,也可以改善這些疲憊症狀,不管是做瑜珈、登山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醫師,家人一直嚴格控管我的飲食,我想吃麥當勞,他們卻說是垃圾食物,完全不讓我碰,真的快要瘋了!」家人擔心復發,因此嚴格控制著癌友的日常飲食,經常因為這類小事情而發生爭吵。其實在飲食方面,原則上都可以吃,不用限制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如果是早期治療後的健康者,飲食可能需要調控;如果是比較嚴重、晚期、末期的病患,就會需要很多熱能、熱量,因此只要吃得下,就讓他吃,不該再去限制,想吃什麼就吃吧!適應疾病,調整與改變自己大家都說要適應疾病,適應的過程就是要調整和改變自己。我們知道所謂的自己,不單單是從「自己對自己的定位」,這當中還包括「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當然還有「不為人知的自己」。當自己愈加開放,也就是說「不被人了解的那個自己」愈少,就愈能在人際和生活中得到互動與滿足,順利找到自己,進而展現自己,正如許多抗癌鬥士的經驗,我們可能會受生病打擊而改變了人生規畫,但同樣地也可以選擇讓生病成為成長的標章,蛻變出更瑰麗的色彩。例如,找到自己的興趣,讓生活有一個重心跟目標。很多癌友在生病之後,會開始注重健康,包含飲食、生活作息等等,還有人會重新整理人生、修正價值觀,進而調整生活重心,豐富心靈。危機就是轉機,透過生活裡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豐富或建構自己的病後人生,例如:學著烹調適合自己的飲食,透過穿搭來調適因疾病造成身體的一些改變,或是重新打造居住空間,讓起居生活更加舒適。當然,還可以透過閱讀來吸收健康的知識,甚至參加病友團體、登山健行等活動,讓自己在治療之外,還能找回更滿意的生活品質。醫治生理,也同時療癒心理癌症病患做完化療、放射治療後,有些人可能在吞嚥肌肉上面,因為有纖維化的現象或是放射治療之後,唾液腺分泌變少,假使進行登山或運動時,很容易發生水分流失的情況。此時,就要注意適時補充水分、適當休息、食物的準備等等。很多癌友無法出遠門,例如口腔癌病人之所以沒有辦法出門,或是爬山、運動,是因為都要吃流質食物,擔心飲食的攝取方式,或是一些病友會有排泄上的需求,然而這些狀況都可以事前準備,預作因應策略。我們不強調圓夢性的活動,著重於輕鬆健走、爬山;就一般性的日常需求而言,假日與家人一同到山區散步,或是就近在陽明山走一走,都是很好的活動。即便只是攀爬一座小山,當登頂時還是會令人充滿成就感。受限於身體狀況,此時不需要勉強自己去爬玉山,勇敢走出去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心理建設】 害怕癌症復發,焦慮、憂鬱上身,怎麼辦?癌症的復發或轉移,一直是癌友們心頭最深的擔憂與恐懼。我們經常提醒病人,若是害怕復發,更要按時回院追蹤檢查。有時候,情緒上的問題,要回到現實層面來解決,即付諸實際的行動(前往醫院檢查),如果檢查正常,是不是就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有位七十幾歲的婦人,她在多年前經驗過一次癌症治療,手術切除病灶後,評估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了,整個疾病治療的過程很順利,她也不把罹癌的事放心上,平時身體健康,也有很好的生活及社交活動。當她遇到了家中親人的離世,還有身邊一、兩位好友接續罹癌的消息,加上這段期間時常感到心悸、胃口不佳且睡不好,種種身體狀況,導致整天悶悶不樂也提不起勁,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癌症復發或轉移了。一個人愈是擔心,就愈能感到身體狀況的變化,到了後來,她幾乎認定自己正面臨著癌症復發,於是更加睡不好、吃不下,連平常常去的聚會也不再前往了。她推論可能癌症復發,卻又不想去醫院接受追蹤檢查。因此,內心累積愈來愈多負向想法,情緒困擾也愈來愈明顯,變得易怒、暴躁,不想接觸人群,但又怕獨處,和家人關係也變得緊張。後來,在女兒的陪伴下,回到醫院進行了一些檢查,隨著檢查結果出來,她看到自己相關的指數都在正常範圍,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而原本身體的不適竟也隨著緩解了。許多癌友們在擔心癌症復發或轉移時,容易「自己嚇自己」。很多時候是因為生活裡出現了一些壓力事件,導致身體或情緒的變化,卻誤以為是癌症病情正在進展中。適度的擔心,可督促自己定期追蹤或配合治療,但過度的焦慮,反而導致自己陷在情緒裡。因此,當情緒太多、太重時,透過自我覺察時,適度地喊「停」,同時將焦慮轉變為行動力,回到現實裡,前往醫院檢查、追蹤疾病變化,或試著回到之前可控制的生活模式中,就能避免陷入癌症復發的焦慮。(摘自《希望治療:整合性癌症照顧,最新醫療、心理與山林療癒》,博思智庫出版) 前一篇文章 年奪3千命 男性戒檳榔遠離口腔癌守護健康 下一篇文章 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與長者交心,練習變老!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荷蘭獨特國粹 撐竿跳河大賽2025.07.1003飲食改善代謝症候群 吃彩虹蔬菜穩定血糖2025.07.1104WCF主席尼爾森 全家參訪台北道場2025.07.1005【斗室有燈】我見過利刃般的眼神2025.07.1106減碳救地球 大馬1.5萬人復蔬路跑2025.07.1007如是說2025.07.1008你知道幾種算盤?2025.07.1009【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10走讀國立台灣博物館2025.07.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聊聊心裡事】 關係中的隱形陷阱:當溝通變成索討適度冷訓練 有益身心健康【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