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兩年有餘,在全球蔓延造成高達5.8億人感染,六百多萬人死亡,新冠病毒在進入人體後,主要藉由病毒表面的棘蛋白,與人類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細胞。
然而,正常上皮細胞,其實僅表現低量的ACE2蛋白,卻在感染後迅速誘發急性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若能找出它快速傳播的機制,就有機會找到降低傳染的方法與策略。
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譚澤華特聘研究員與莊懷佳助研究員團隊研究發現,受新冠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 (又稱GLK)表現量較正常細胞多,且GLK高量表達之上皮細胞比例,與疾病嚴重度「正相關」。
同時,也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周彥宏研究員合作,運用活體新冠病毒小鼠實驗證實,此感染機制為「新冠病毒可大幅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研究成果於今年7月,發表於全球知名醫學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
研究團隊分析新冠病患檢體之單細胞RNA定序結果,意外發現新冠病毒進入宿主上皮細胞後,棘蛋白會誘發蛋白激酶GLK高量表現。接續運用蛋白質體學、各種生物化學實驗證實,過量表現的GLK會磷酸化ACE2蛋白,使ACE2躲過泛素酶UBR4的泛素化降解機制,造成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穩定增加。
研究成果證實,蛋白激酶GLK過量表現,為新冠致病機轉之關鍵因子;同時說明,新冠病毒快速引發臨床症狀,且容易傳播的原因,而verteporfin與其他可調控GLK及ACE2相關之藥物,皆具潛力成為「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之候選藥物。
研究成果也可進一步解釋,新冠病毒引發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疫苗產生副作用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