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福德因緣具足時,縱使條件不夠也能成就,福慧共修就猶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圖╱Pixabay
忍耐、發心、勤勞、拜佛、恭敬、讀經、寫文章,都可以增加自己的福慧,圖為一名學子於佛光山叢林學院圖書館精進自修。圖╱知松
文/星雲大師
佛光山南天寺三壇大戒得戒和尚開示
時間:2004年11月14日
地點:澳洲雪梨南天寺
提問二:做學生的時候,學院替我們安排好作息;受戒期間,戒會也替我們計畫好生活,但這畢竟是短暫的,對於剛出家的我們,該如何在時間上做一生的規畫?
一天的時間、一年的時間、青年的時間、壯年的時間、老年的時間、一生的時間,規畫各有不同。有時即使規畫了,也是事與願違,究其原因,與身體、歲月、健康、環境等因素都有關係。
多數人在念書時,總覺得團體生活不自由,嚮往畢業之後,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實際上,讀書的時候,日子最好過,畢業後當了職事苦難就開始。
因為讀書時大家平等,一樣的老師、一樣的同學、一樣的生活、一樣早起、早睡、上課,大家都是一樣的,有什麼好計較,你能夠做到,我為什麼不能呢?
然而,畢業後做了職事,就面臨到一些問題:同事接不接受你?主管接不接受你?你接不接受他們?再者,不只天天要求不同,時時刻刻的要求也不一樣,各種的臉色、語言、要求,讓你覺得難以應付,或者覺得自己不適任。
能幹的人不會去計較,他能適應各種臉色、生活、環境、人事,相對的,適應不良的人,則天天憂愁苦惱。如果憂愁苦惱只是一時的也罷,但無論調到哪個單位,一待往往就是好幾年,天天跟這些人相聚在一起,真是怨憎會苦。如果心中的委屈、不滿,找不到發洩處,也沒有大善知識開導,真是愁上加愁,本來出家是要求安樂的,想不到卻愈來愈痛苦。這怪誰呢?怪自己啊!
其實,天下的環境都是一樣的,重點在於我們要有本領去適應環境,從適應中讓自己有辦法,甚至有能力來改造環境。常常要到了這時候,才能理解主管、同事為什麼會這樣做,原來都是有緣由的,即使換成是我,也必然如此;一代一代,本來如此,有什麼可改。
適應環境的人,能認清時勢,懂得大體,知道要自我勤勞、隨遇而安,無論走到哪裡,自己歡喜,別人也歡喜。一個人如果到了處處都不歡喜,第一個要先責問自己:「為什麼我處處不歡喜呢?必定我有錯。」但是,常人恰好相反,有了煩惱、不歡喜,就先怪罪別人,絕不會想到是自己的錯。
內觀自省 自在和諧
我幾十年來的經驗,凡是我們要責怪別人時,必然是自己有錯,至少百分之九十都是自己的錯。假如我們做人優秀,對方自然會讚美,我也就沒有煩惱,不覺得受到壓抑,所以要常反觀自省、自我檢討、學習認錯,這些都有無限的妙用。
不要計較我為常住付出多少?要想到常住愛護我多少?即使常住沒有愛護我,但我出了家,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能不為常住奉獻嗎?凡事想到感恩圖報,就不會有不愉快的事。
人的福德因緣很重要,你們出家了,往後無論分發到哪個地方,不要看別人的過失,要看自己的過失;觀照自己有沒有錯誤,才能觀自在。福德因緣不具足,無論到哪裡,都是不順的環境、不順的人事,凡事不順心,即使到了天界,也會五衰相現。反之,福德因緣具備,很多好事,縱然你不去找它,它也會來找你。
每天生活裡都有人事的磨擦、事情的變化、觀點的不同,如何在這諸多不同當中求得和諧,就像歌曲一樣,雖有不同的音符、節拍,卻能和諧好聽。
優秀的人日子不難過,因為他到哪裡都勤勞、發心、包容、寬宏大量,不跟人計較,當然別人也不會跟他計較,大家都讚美他,他很快樂,能夠安住身心。縱然遇到不順的因緣,想到出家不容易,想到師父、老師的開示,想到常住的照顧,忍耐一點,日子還是過去了。
到了第三個五年,福德因緣更必須具足,為什麼呢?因為已經出家十年了,總要有一點升級,調好一點的職務。不過,這也要看你個人的條件,表現如何。儘管條件符合,如果沒有福德因緣,也是沒有機會。
福慧雙修 具足因緣
例如:普門寺七月放燄口,少個敲木魚的法器人員,自己覺得有條件勝任,同學、同事也願意舉薦。偏偏因緣起了變化,一旁有個職位、年資更高的職事說:「有人比他更合適。」這樣一來,別人都不敢開口,可能好幾年都沒有機會表現,怎麼辦?不平嗎?不平更麻煩,因為煩惱、怨恨、批評、不滿的人,更沒有機會。所以,福德因緣具足的人,縱使條件不夠,還是會有龍天歡喜推出。
台灣過去幾十年來有個現象,大多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都是小學、國中畢業,很少有高中以上,反倒是受領導的工程師、設計師,全都是碩博士、大學畢業生,為什麼低學歷的人會領導高學歷的人呢?主要是低學歷的人實事求是,他有福德因緣,高學歷的人雖然知識高,但福德因緣不具足,只好讓人領導,所以我們要福慧共修。
經典有言:「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福慧共修猶如人之兩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是出家人最需要的。如何做到修福修慧呢?忍耐、發心、勤勞、拜佛、恭敬、讀經、寫文章,都可以增加我們的福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