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鳳山 香火袋夜間發光 文昌祠有鳳來儀

文/人間社記者洪佩蓮 |2022.08.08
5739觀看次
字級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有噴泉、猶如懸浮熱氣球般的天棚。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鳳山龍山寺雕工精緻,是高雄唯一的國定古蹟寺廟。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戶外劇場。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鳳山龍山寺雕工精緻,是高雄唯一的國定古蹟寺廟。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衛武營都會公園的草坪,不時有長輩在此舒展筋骨。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鳳儀書院內的文昌祠。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古色古香的鳳儀書院,是台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圖/人間社記者戴良雄

文/人間社記者洪佩蓮

文風鼎盛的高雄市鳳山區,有清代生員求學的「鳳儀書院」,內有文昌祠、童試考棚,是台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轄內的「鳳山龍山寺」古色古香,相傳因觀音菩薩香火袋夜間發光而建寺,為國定古蹟平添傳奇色彩。

地名源由 鳳山不在鳳山 

康熙22年(1683年),清朝水師提督大將軍施琅攻克台灣,翌年設諸羅、台灣、鳳山3縣。當時的鳳山縣城位於左營,乾隆51年(1786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變,鳳山縣城遭攻陷,1788年事平之後,縣治移至今鳳山。

至於「鳳山」地名由來,係因昔日縣轄內的小港鄉(今高雄市小港區)鳳鼻頭附近有一座山,山勢如飛鳳展翅,名為「鳳山」;清領之後,以山名為縣名,如今的「鳳山」只是沿襲舊名,實際的「鳳山」並不在轄區內。

南雲東照 香火發光傳奇

龍山寺位於縣城東門邊,相傳康熙年間有一名來自福建的先民,隨身攜帶觀世音菩薩香火袋來台,途經鳳山縣一座水井時,因口渴而將香火袋解下、掛在井旁的石榴樹上,汲取井水飲用後,卻忘記將香火袋取回。

說也奇怪,自此之後,附近居民每晚都看到井邊發出亮光,於是好奇前往觀看,才發現亮光是從井邊樹上掛的「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香火袋發出。居民認為菩薩顯靈,於是迎奉香火,並將石榴樹枝刻成二尊觀音佛像,建寺奉祀。

鳳山龍山寺因主祀觀音菩薩,又稱「鳳山觀音寺」,正殿高懸的「南雲東照」匾額,是乾隆25年(1760年)敬獻;寺內泥塑雕工精緻,其他如剪黏、石雕、木構、雕窗、彩繪等保存豐富而完整,是高雄唯一的國定古蹟寺廟。

鳳儀書院 清朝人物公仔

鳳儀書院創建於清嘉慶19年(1814年),書院取自象徵吉祥的「有鳳來儀」,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近年來高雄市政府加入許多Q版清朝人物公仔,顛覆民眾對古蹟沉悶的刻板印象,也讓歷史古蹟變得有趣,平易近人。

書院除了講堂、學舍等教學功能外,還有文昌祠、敬字亭、試場考棚、義倉等,也曾經作為調解訟案與「修志采訪局」;咸豐3年(1853年)「小刀會」首領林恭作亂,清廷甚至以書院作為平亂的「軍機房」。

鳳儀書院是清代生員(秀才)求學的地方,書院內設有童試考棚,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童生」;童生取得「生員」的入學資格,才能進入縣學學習,也才有機會躋身士大夫之列,因此書院右側門樓題有「登雲路」3字。

綠色之夢 都會生態公園

衛武營原本是國軍第八軍團的營區,總面積67公頃,後來軍團遷移,由高雄市政府將其中47公頃改造為都會公園,成為南台灣最大的自然生態公園。園區內有夢境公園、自然探索林、營區基地、城市花園、迷彩花園等設施。

衛武營都會公園是經過多年爭取才建成,其理想是:讓孩子們和草、花、樹一起成長;讓情侶在樹蔭、花草間徜徉;讓老人有休息、散步、運動的地方;讓都市居民有個溫暖的「綠色夢境」。中央草坪不時有孩童奔跑、放風箏,也有各種表演活動。

流線外型 國家藝術中心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與都會公園緊鄰,是南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中心,館內分為四個廳院:歌劇院、音樂廳、戲劇院、表演廳,以及一個戶外劇場,是南台灣接軌國際的重要藝術基地。

國家藝術中心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她以衛武營的老榕樹群為設計靈感,虛實互映的手法,加上音波式的流線外型,以流暢的弧度滑入地面,與周遭環境巧妙結合,是一座無圍欄的藝術中心。

禪學之美 大東文藝中心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的外觀,是以薄膜式的半透光天棚構成,好像熱氣球般懸浮在廣場,以極簡美學的建築空間與周遭生態系統結合,讓風自然地流動,加上錯落的光影,營造出東方禪學之美。

文化藝術中心內有演藝廳、展覽館、藝文教室、演講廳等設施,更有全台首座的藝術圖書館,是一座專門收藏藝術類影音、圖書的多媒體圖書館,多元精緻的展覽與藝術表演活動,是民眾汲取藝術心靈糧食的寶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