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正修 ││ 「感應道交」的解惑與釋疑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念佛」與「誦經」的要領,其中還特別提到「念佛四感」:感覺、感情、感動、感應。其實,這「四感」不只是能應用在「念佛」的功夫上面,也可以運用在「誦經」的功課上,也就是我們在誦經的時候,對於經文的內容與義理要十分熟悉,而且要有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開口誦念時,心念要與經文的義理相應,而帶有深厚的感情;同時要能體會到諸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大慈大悲,而心生感動。至於「感應」則不需刻意去求,只要具備了「感覺、感情、感動」這三感,久久功深,自然就會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我遇到不少佛弟子,學佛多年但是在心中仍然懷有下述的疑惑:「我每天虔誠地誦經、念佛,真的能和佛、菩薩感應嗎?真的能得到佛力的加持嗎?未來我真的能夠往生佛國淨土嗎?我去幫人家助念,真的有用嗎?我誦經、念佛回向給親朋好友,他們真的能夠接收得到而獲益嗎?」從上述的這一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家都希望能夠得到佛力的加持,但是在另一方面,卻又嚴重懷疑自己功夫淺薄,力有未逮,雖然每日誦經、念佛,但是對於「佛」,對於「法」以及對於「自己」的信心,都明顯地不足;如此一來,誦經、念佛的力量當然會大打折扣,自受用都會有問題,哪還談得上要去幫助他人。
長此以往,在修行的路上,即使沒有退轉,也多半只是原地踏步,而難有進展,那麼面對這些問題與疑惑,行者究竟該怎麼辦呢?究竟要如何解決?針對這一類的問題,我分成兩個層次來為大家解惑:先從「世間法」的層次切入做心理建設,再提升到「佛法」的義理層次,來加強並鞏固大家的信念。
首先,我引用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所作的一幅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千卷,神交古人。」我們可以借鏡於左宗棠讀書破千卷,能夠「神交古人」的心境││也就是在思想上與精神上能夠與古人交流相通,那麼我們在誦經、念佛時,為什麼就不能與諸佛、菩薩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呢?
不過,即使我這麼說,還是會有人認為,「神交古人」也好,「感應道交」也好,都只不過是一種主觀的想像或投射,並不是真的有什麼感應。像這樣的質疑,聽起來也似乎有理,但是卻嚴重地忽略了我們的心識與意念,在專注的狀態下誦經與念佛,所能夠產生的一種不可思議的能量與境界。
我再講述一個實例來幫助大家理解,著名的瑞典語言學家暨漢學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馬悅然(Nils Gran David Malmqvist,一九二四~二○一九),與其弟子羅多弼(Torbjrn Lodn,一九四七~),曾經應國際佛光會之邀請,於二○○五年十一月間來到台灣訪問,在參訪了佛光山之後,於十一月十一~十二日蒞臨南華大學參訪,當時我擔任人文學院院長,負責接待他們,並且舉辦了一場文化論壇。
該場論壇座無虛席,由羅多弼主講〈文化傳統與世界和平〉,馬悅然作陪,我擔任主持人。在主題演講結束後的討論時間,馬悅然分享了他的學思經驗,他說當年為了學好中文及漢語,他用功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馬悅然回憶,有一天晚上,他在讀《莊子》的時候,讀得入神了,忽然間,他感覺到莊子本人現身在他身旁呼吸。我聽了大為感動,這就是一種「神交古人」的感應境界。當時在場的聽眾都大為驚訝,同時也覺得頗為不好意思,因為,一位遠方的外國人,學中文居然學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連讀《莊子》都讀到出神而感應到莊子本人現身,我們身為中國人卻很少人認真讀《莊子》,學英文或其他外文,也很少學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像馬悅然所敍述的那種親身感應到古人現身的心境狀態,只有當事人才能夠心領神會,就如《六祖壇經》所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旁人是無法知曉的。箇中的道理其實並不難懂,就如《易經.乾卦.文言》所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就世間法而言,這就是一種共鳴,就佛法而言,這一種共鳴還可以提升到跨越時空的境界,就是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這種感應雖說是跨越時空,但絕不是無中生有、憑空而得,而是要有相應的因緣條件,就是必須行者一心專注,與佛相印,與法相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