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群的抖音視頻截圖(賬號@朱伯伯的蘇羅)。圖/朱立群提供
圖/朱立群提供
文/記者劉巍巍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羅經常被提及,如今卻鮮少有人能說清楚羅為何物。
當「@朱伯伯的蘇羅」在抖音平台上線,講述羅的傳奇、演示羅織技藝時,很快便吸引了十多萬粉絲關注。這位「將織布機搬到抖音」的「朱伯伯」,就是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吳羅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立群。
幾乎走進死胡同
朱立群出生於一九五八年,一九七○年代,高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蘇州市原吳縣絲織二廠,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一九九六年,累積了豐富經驗和技術的朱立群創建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達絲綢」),組建絞羅攻關技術小組,試製了大批產品。
慢慢地,朱立群的蘇羅產品開始在大陸面料市場嶄露頭角。二○一五年,蘇羅首次參加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摘得當年中國四季絲綢面料創新設計大賽春夏組金獎。他還用三年時間復原了出土文物中的「壓金雲霞翟紋霞帔」面料製作工藝,,並且系統性歸納總結這種失傳的四經鏈式羅技法,樹立了中國織羅技藝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羅,是一種質地輕薄,經線相互扭絞與緯線交織形成絞孔,使表面呈條狀或花型分布的絲織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歷代均被視為絲綢珍品。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絲綢之鄉美稱,所產絲羅在歷史上享有盛譽,被稱為「吳羅」,也叫「蘇羅」。
朱立群說,近年來,海外市場對絲羅面料的需求逐漸走低,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之疫情衝擊,錦達絲綢過去主要依靠的出口銷路幾乎進入死胡同,工廠員工數量也由鼎盛時期的一百五十多名縮減至五十多名。
緊跟上漢服風潮
就在朱立群苦苦拓展銷路的時候,轉機出現了。他發現大陸逐漸掀起了一股漢服熱,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自發鑽研古代服飾文化。他說:「我發現抖音上有大批年輕人熱中古風,尤其是漢服,很多人為了一件好料子漢服不惜投入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抖音上與漢服相關的優質短視頻更是比比皆是。」
二○二一年,朱立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設了抖音賬號「@朱伯伯的蘇羅」,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興趣。
「突然想起小時候幫外婆紡線」、「期待這些美好色彩和觸感重新走進現實生活」、「好想學織羅」……大批年輕網民關注蘇羅。
「這是個機遇。」朱立群說,他順勢將銷售重心從海外轉至大陸,並投入更多精力深耕線上銷售。「過去出口占八成、內銷占兩成,現在這個比例倒過來了。」甚至連他原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訂單,也漸漸占據了銷量重要一部分。
開通抖音賬號一年多來,朱立群發布了近四百條視頻,擁有超過十一萬粉絲,通過抖音電商賣出了四千多件產品。
銷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抖音電商,朱立群看到了傳統手藝的未來。今年五月,在抖音電商第二屆生態大會上,朱立群還被評為「年度人物」。
年過六旬,但朱立群感覺「自己的青春才剛剛開始」。在他的規畫中,蘇羅要與時尚界、設計界、服裝界跨界融合,開發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產品,讓這種看似曲高和寡的「奢侈品」進入尋常百姓家。
四十多年歲月流轉,不變的是朱立群對織羅的一腔熱忱。「車馬慢,歲月短,一生只夠愛一行。」他說,希望用「網路衝浪」為傳統手藝正名,讓更多民眾了解非遺工匠對品質精益求精的堅守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