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傳統銀器製作技藝傳承人 謝彥江、謝強 創新銀飾藝術品

張文靜、郭剛 |2022.07.17
2578觀看次
字級
謝強(右)在向父親謝彥江(左)學習「作畫」技藝。圖/新華社
謝彥江正在加工以佛手為創作主題的銀畫。圖/新華社
謝強正在「銀紙」上「作畫」。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文靜、郭剛

謝彥江從12歲時開始隨父學藝。他說:「純手工製作的銀飾品,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一種歷史傳承和文化記憶。」如今就讀蘭州交通大學的兒子謝強也接下傳承,美術功底為謝強提供了審美基礎。



目不轉睛,心無旁騖。在一片薄如蟬翼的白銀上,謝強手裡的錘子輕輕敲擊銅釘,沿著銀面上勾勒好的梅花軌跡緩緩移動,發出「叮叮噹噹」的脆響。

在十平方米的房子裡,整天陪伴他的是各種銀飾品加工工具,還有讓他工作起來能心靜如水的音樂。兩個月後,以「梅蘭竹菊」為主題的銀畫就可以新鮮出爐。

在零點三公釐至零點五公釐厚的白銀上「立體作畫」,二十九歲的他做了近十年;而他五十六歲的父親謝彥江,已堅持了四十四年。

叮叮噹噹耳濡目染

這對來自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的父子,將傳統銀器加工技藝視為摯愛。他們以白銀為創作載體,採用傳統工藝,手工創作並融入現代理念,製作各類銀飾品和銀畫。

謝彥江十二歲時隨父學藝。憑借嫻熟的技藝,他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隴西傳統銀器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說:「純手工製作的銀飾品,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一種歷史傳承和文化記憶。」

傳承銀器加工技藝,培養接班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謝彥江的初心。他認為,只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這門手藝才不會消失。

一勾一畫見匠心,一錘一敲顯功底。耳濡目染中,謝強也深深喜歡上了銀飾品加工。看著白銀在爐子裡被熔解,再經過父親的巧手神奇加工,可塑形為千姿百態的精緻藝術品,謝強為之震撼。

「我的爺爺和父親一輩子從事銀器製作工藝。我從小就在『叮叮噹噹』的敲打聲中長大。」謝強告訴記者,父親有意培養他,在他年幼時送他學習美術,他也欣然接受。

美術功底為謝強投身銀器製作工藝提供了審美基礎,而在蘭州交通大學四年的本科學習,則打開了他的眼界,拓寬了他的思路。

每個作品獨一無二

「爐中升日月,錘下定乾坤。」長久以來,謝強已習慣了一個人坐在加工房裡享受打磨銀器的樂趣。在「銀紙」上作畫,既是對技藝的挑戰,也是對心智的磨礪和耐力的考驗。

謝強說,多年來,父親和他創作了上百種銀飾藝術品,其中大多數為私人定製。與機器製作的「速成」工藝品相比,他們發現人們更喜歡彰顯個性的原創手工藝術品,因為手工藝術品融入了匠人的心血,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最讓這對父子驕傲的是,近幾年,他們不斷創新創作銀畫,將「中國風」元素如佛手、姓氏圖騰、牡丹引入其中,不拘一格匠心入畫,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關注。

謝強說,銀畫既有裝飾功能,也有收藏價值,符合年輕人需求。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謝彥江看來,年輕人頭腦靈活,思惟敏捷,有助於傳統銀器加工技藝的傳承。平日裡,他也熱中和年輕人分享這門技藝。只要有人慕名來求學,他都會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