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自然音樂製作人吳金黛過去曾製作〈森林狂想曲〉聞名,2017年接受生態攝影師黃一峯、李維娜的邀請,拍下小琉球海域的海龜,並和獨立室內樂團Cicada推出歌曲〈洋流裡的飛翔〉,希望提醒大眾保護海域生態。吳金黛表示:
「如果親眼看過牠們的美麗,你就會忍不住想起身為牠們做點什麼。」
2.
高雄市前鎮區建隆里長林得祿,擔心轄內成功特殊教育學校弱勢學生安全,除了為學校設置巡守箱、爭取建立通學步道;有50年「總鋪師」經驗的他,曾自掏腰包「辦桌」請學生吃飯,暖心事蹟被寫入校刊。林得祿勉勵特教生:
「未來走出校園,能用心做事,同時不忘回饋社會,受人幫助後,更懂得分享給更多的人。」
3.
嘉義縣立新港國中、新住民第二代林鈺芯,放學後不是無憂無慮的玩耍,而是照顧罹患肌肉萎縮症的兩名兄長,她卻從不抱怨,不僅主動分擔家事,課業也不讓人操心,還參與桌球、寫作競賽及全國音樂比賽。林鈺芯認為:
「別人眼中的異常,是我的幸福日常。」
4.
高慶榮運用藝術與設計專業,活化桃園市永安宮旁的閒置倉庫,打造成「日日田職物所」,讓許多青年創業家有空間推廣產品,店舖裡也販售許多與在地契作的稻米或藝術家的作品等,希望讓文創精神在大溪茁壯。高慶榮表示:
「相信未來的亮點會從地方出發,而非都會區專美於前。」
5.
美國舊金山的藝術家西圖(Rebecca Szeto),擅長讓廢棄畫筆、工具,變為古代大師作品或歷史著名肖像的微型雕像,讓它們煥發新生命;她用精細的雕刻和顏料,開發出廢棄材料的潛力,讓它們變成精美的作品。西圖分享:
「我拋開對材料先入為主的觀念,可以自由探索它們的內在品質,並研究表面之下的意義。」
6.
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在mRNA領域研究,奠定新冠疫苗基礎,成為今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之一;她分享,科學研究常常無法確定是否可行,但必須保持樂觀,不斷汲取經驗與知識,才能獲得成果。卡里科認為:
「不論做什麼,都必須懂得享受。」
7.
王俊傑從南台工專畢業後,就到電腦資訊公司工作,對電腦科技、網路技術、程式設計有興趣,去年在家人的鼓勵下,重回校園進修;愈學愈有興趣的他,開始計畫報考成功大學研究所,研究人工智慧與資訊安全。王俊傑說:
「人生的路只能一步一步走,做好該做的,樂觀面對每一天,再大的事其實都不是什麼大事。」
8.
陳小朵1999年從中國音樂學院畢業後,一直活躍於歌劇舞台,曾榮膺中國舞台藝術最高獎「文華獎」、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陳小朵表示,藝術生涯最大收穫,是角色給予的心靈洗禮,她認為:
「對真善美有追求的人,才叫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