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作者繪張伯苓
圖二:作者繪錢學森
文與圖/林一平
2019年8月我接到通知,獲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該學會會員是頒贈給優異成績畢業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我指導的學生如蘇淑茵、蘇家永、楊舜仁、馮文生等人都曾於2010年代獲選為榮譽會員。我比我的學生晚十多年才被邀請成為榮譽會員,是很特殊的情況。
斐陶斐榮譽學會,原名斐陶斐勵學會,由天津國立北洋大學美籍教授愛樂斯(J.H. Ehlers)於1921年5月25日發起;1922年在上海召開第一屆全國大會,唐山交通大學教授李斐英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廷金都是主要人物;1932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1876-1951;圖一)當選該學會全國總會會長。他是我相當敬佩的人物。
張伯苓於1894年以第一名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被派往北洋水師實習,參加甲午戰爭時目睹日軍攻占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爾後,馬關條約簽訂,威海衛應歸還中國,日本卻百般拖延。無能的清廷於1898年2月下旬向英國提出了「願意將威海衛讓與英國」的建議,派大員乘通濟艦赴山東辦理接收及轉讓手續,張伯苓隨艦前往。張伯苓到達威海衛的第一天,看到日本國旗降下,大清的黃龍旗升起。第二天黃龍旗降下,升起英國國旗。「國幟三易」喪權辱國,讓張伯苓深感海軍報國無望,乃決定退役,興學救國。
張伯苓擔任斐陶斐勵學會總會會長期間選拔多位優秀學生為會員,包括1935年獲選的交通大學學生錢學森(1911-2009;圖二)。錢學森成立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製機構,於1960年發射「東風一號」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被尊稱為「中國航天計畫之父」。
我於1983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成功大學,卻未被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當時未獲肯定,頗心灰意冷,決定放棄成大研究所入學機會,打算服完兵役後進入社會工作;卻陰錯陽差,在陸軍通校服役時,隨著預官同袍們出國留學的風潮,糊里糊塗跟著出國留學,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歲月經過四十年,往事已雲淡風輕,沒想到2019年被通知榮獲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獲獎者自動成為學會會員。當年耿耿於懷的獎項,放下之後,多年後竟然重逢。可見獎項的肯定不應強求,與獎項邂逅,才是最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