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芳枝
鄰居劉太太來向我要舊報紙。「我娘家在山上種水果,用舊報紙包裝木瓜和葡萄,可避免搬運中碰撞受損,而且比用保麗龍套環保。」我點頭贊同,答應以後舊報紙都留給她。
有了手機、網路後,報章雜誌都有網頁版,很多朋友早已不「訂報」了,年輕人也沒看報紙的習慣,報紙的讀者大量流失。想起學生時代,報紙是我的精神食糧,讓我走出狹窄視野,得以一窺世界。看完報紙後,將喜愛的圖片與文章剪貼成冊,一本本剪貼簿,成了最佳的作文範本,課餘閱讀,增強寫作能力。
民國五十至六十年間,鄉下很多土埆厝,年久失修,牆土剝落,沒錢修補的就貼上漂亮的月曆紙,但多數都是貼舊報紙,舊報紙就是當時窮人的壁紙。聽姑姑說,鄉下人到田裡耕種,都是門不閉戶,家裡比較值錢的寶貝都藏在裂開的牆縫裡,外面貼上報紙後,不說誰也瞧不出來,真是妙計呀。
小時候住日式宿舍,小孩學爬行、走路、翻滾,榻榻米是最好的軟墊。我們的側手翻、前空翻都是在榻榻米上練出來的,只不過日式紙拉門被我們拳打腳踢很快就破損不堪,加上弟妹們頑皮「戳紙門」,更加體無完膚了。媽媽用舊報紙貼補,卻成了我們的閱報欄,一舉兩得呢。
沒有塑膠袋的年代,稻草、芭蕉葉、舊報紙,都是包裝的材料。路旁的小販將舊報紙捲成圓錐狀,用來裝瓜子、花生。媽媽去市場買菜,用報紙包裹、再用藺草捆住就拎回家。柑仔店的阿婆一邊顧店,手沒閒著,忙著用舊報紙糊紙袋。有一次,我買了一袋花生,放在腳踏車籃子,紙袋被鐵絲鉤破一個洞,花生一路撒到家只剩半袋,紙袋缺點就是容易破裂,卻是最環保、無害的材質。
舊報紙除了回收之外,在日常生活還有很多妙用。譬如:擦玻璃、擦鞋子;新鮮蔬果用報紙包起來冷藏,可保持鮮度。報紙揉成團塞進鞋子,可防溼氣和變形,廁所垃圾桶鋪上報紙可取代塑膠袋……省錢又環保。
地球一年約砍掉一百五十億棵樹,回種數約五十億棵,砍與種的數量差別懸殊。把使用過的紙產品,回收再利用,也是為愛護地球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