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日前通過歐盟提案,支持將天然氣與核能列為環境永續的「綠能」,讓擁核派占了上風。雖然歐盟這項翻轉仍受爭議,且是受俄烏戰事導致現實不得已的選擇,但已突顯全球對能源政策已有新的變化。台灣的能源政策面臨同樣的嚴峻挑戰。
歐洲議會在七月六日通過將天然氣和核能投資認定為「綠能」的提案,雖說目的是為了促進民間投資相關發電廠能更方便獲得金融融資;但這是歐洲深受俄烏戰事影響,天然氣價格暴漲,為了增加更多電源,加上核電大國法國與天然氣發電大國德國的政治壓力與妥協結果,對全球的能源政策影響都將十分深遠與重要。也許反核者將把這項結果告上國際法庭,但一般預料,翻案的機率不大。
全球的能源價格與政策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我政府顯然仍是「以不變應萬變」,抗拒放下刻板印象、評估最新的國際趨勢與現象。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對歐洲議會通過的決議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比較大的效果只是在金融,認定核能為綠電讓民間比較容易融資,但還沒到下一層的各國政策選擇。」
台灣顯然不願也沒有跟上國際趨勢與腳步。事實上,全球許多已開發國家對核電的態度都已明顯改變,如鄰近的南韓發表「核電復活宣言」,除了指示已停工五年的核電廠六機組復工外,還強調要進軍核電產業,以國家力量全力拓展南韓核電的海外訂單,更積極研發小型核能反應爐(SMR)。美國加州的「魔鬼谷核電廠」原訂二O二五年關閉,但加州州長已建議延長其使用年限,過去要求該廠關閉的參議員也轉變態度。
法國總統馬克宏也表示要復興核電產業,預計十年內興建至少六座核能反應爐;英國將成立新的核電營運及管理機構,將在三十年內興建八座核反應爐,提升其能源的獨立自主性。
台灣與這些國家的最新趨勢完全背道而馳,目前能源政策執行最力、甚至超前進度的,就是關閉核能廠發電機組的腳步。
如今全台只剩三座核電機組,核電占發電配比目前剩下不到一成。而政府欲大力擁抱的綠能不但沒有成為發電的主力救援,再生能源的占比距離原本的目標,更是落後三分之二的進度。
政府訂定的「減煤、增氣、展綠、非核」四大能源轉型路徑,理想性超越現實,口號的宣示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成果,讓國庫荷包、國民健康都付出了代價。姑且不談能源的安全存量問題,光是燃料成本,今年台電的購買金額就比去年預估增加近三千億元。台電的虧損愈滾愈大,明年底可能就要超過其一個資本額(三千三百億元)。
據台電最近公布的電價費率檢討方案,即使台電七月起已調漲平均電價百分之八點四,但若依照電價費率公式計算出來的實際電價,應該要全面大漲百分之五十,才是目前合理的電費。
但是,政府好不容易才在七月拍板漲了電價,下一次漲價又要拖到何時?而台電的鉅額虧損愈積愈多,又能再撐多久?
台灣百分之九十八的能源仰賴進口,與各國同樣面臨艱巨的能源困局;當歐盟已將核能視為「綠能」,台灣是否也要積極參酌國際能源的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