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學團隊研究 預測癌細胞轉移機制

曾博群 |2022.07.06
807觀看次
字級
上皮與間質基因結構與細胞型態轉換示意圖。圖/台大提供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癌細胞的轉移是現今癌症治療最具挑戰性的課題,若能夠提早預測腫瘤轉移可能性,可及時針對患者進行治療與防範。台灣大學醫學系黃韻如教授團隊歷時5年研究,從基因體結構出發,利用「高維度捕獲染色質構象技術」 (Hi-C),發現基因體在癌細胞潛移過程中的多元機制,開拓另一個預測癌症轉移的新思維。

這項研究突破過去研究試圖以特定基因的表現來預測癌細胞的轉移,但傳統以單一判斷方式卻常遇到見樹不見林的困境,或是無法靈活應對腫瘤常有的個體差異性問題。此一嶄新的研究結果可望提升癌症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效率,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基因體生物學》(Genome Biology)。

透過Hi-C觀察,黃韻如團隊發現,當癌細胞準備轉移時,會產生上皮-間質細胞轉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從排列緊密、不易移動的「上皮型」細胞轉化成間質型癌細胞,細胞的排列會轉為鬆散且利於細胞爬行。

過程中「純上皮」細胞會先降低上皮型基因表現,形成稍不緊密「類上皮」細胞;再進一步便促進間質基因表現,細胞轉而形成爬行能力較強的「類間質」細胞,藉此逐步提升細胞侵襲周邊組織的能力,達到癌症轉移的目的。過去認為此轉化是某時間點直接發生,但其實是利用截然不同的調控規則及機轉來改變染色體所達成的。

黃韻如表示,研究觀察到,較無轉移能力的「純上皮」癌細胞,會關閉上皮基因表現,再針對局部區塊拉封鎖線,關起上皮分化的門,但不改變基因體大環境結構,接著再進一步開啟間質基因表現,將整個基因體結構舒展,讓諾大的DNA更容易遇見彼此,打開互動的窗,最終成為具高侵襲及轉移能力的「純間質」癌細胞。

該研究團隊利用特殊技術,首次開發出單細胞 Hi-C的方法,並藉此觀察癌細胞的異質性,單就分析第二號或第十號染色體的立體結構變化,就足以初步預測是否具有易轉移特性的癌細胞,判斷腫瘤是否容易產生遠端轉移。


台大指出,此重大發現不僅成功開創一條新途徑來破譯 EMT 調控背後的複雜性,更提供未來從基因結構預測腫瘤發展的新方向,進而提升癌症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效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