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沙堆烽遺址 窺見唐朝戍邊將士風采

文/記者丁建剛、周曄、潘瑩 |2022.07.02
3836觀看次
字級
2021年12月,無人機俯瞰拍攝發掘現場。圖/新華社
遺址出土的獸夾。圖/新華社
出土的木梭。圖/新華社
2021年6月拍攝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全貌。圖/新華社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韓朋賦》殘片。圖/新華社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內發掘的水塘。圖/新華社

文/記者丁建剛、周曄、潘瑩

高高的土堆上,身披牛皮鎧甲的士兵遠遠看見,大漠深處,一縷孤煙直起;半掩地下的兵營中,戍邊多年的老兵一句「娘子不須憂愁」,千里傳信,深情難以盡訴……

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名列二○二一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隨著大量珍貴文物遺存的發掘,這座深藏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荒漠無人區的唐代烽燧,拂去沙塵,重現絲綢之路風采,一個個威武勇猛的唐朝將士迎面走來,向我們講述千年歷史……

黃沙百戰穿金甲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以下稱沙堆烽)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的荒漠無人區,二百多公里的東南方向,就是著名的樓蘭故城。二○一九年至二○二一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考古發掘,這是大陸首次對唐代烽燧開展的主動性考古發掘。

沙堆烽遺址地處孔雀河北岸一處大型紅柳沙堆上。三年間,考古工作者累計發掘面積二千三百平方公尺,清理出房址、木柵欄、水塘等遺址十二處,出土文書等各類文物一千四百多件。

一件件令人驚喜的出土文物,不僅揭示了唐代烽燧基本格局、還原了戍邊將士當時衣食住行等方面諸多細節,也明確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在唐代時的名字︱︱沙堆烽。

沙堆烽修築於沙堆頂部東側,由三層或四層土坯夾一層蘆葦草、中部夾放胡楊木壘砌而成。在其西側黃土中,採用「減地法」掏挖修築有三間房屋,內有涼炕、灶、柱洞等遺跡,專家初步斷定,這是當時的營房。

沙堆烽南側有土埂、踏步、木柵欄、水塘等遺跡。「水塘中部深,邊緣淺且規整,這種水塘,後人稱作澇壩水,在西北地區廣為沿用。」沙堆烽考古項目領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胡興軍認為,水塘的發現,解開了唐代戍邊將士、牲畜飲水水源的謎題。

在遺址旁一處背風向陽的斜坡上,考古人員發現一個被砂土掩蓋千餘年的物品堆,裡面埋藏了大量的紙、木、紡織品等遺物,專家驚呼發現了「一座小型檔案館」。

從中還出土了麥、粟、黍、棗核、桃核、杏核等大量農作物標本。「可以發現,這些是戍邊將士的主要食物類型,不過,當大量魚骨、漁網及保存完整的木獸夾被發現後,我們猜測當時食物可能有短缺的情況,需要通過捕魚獵獸來進行補給。」胡興軍說。

同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馬、牛、驢、駱駝等可作為坐騎的大型動物殘骨。有趣的是,狗的骨頭也被發現,表明機警忠誠的狗是唐代戍邊將士的好夥伴。

紅色和棕黃色皮繩、麻繩連綴而成的牛皮鎧甲片,歷千年仍厚重堅韌,也讓後人得以窺見唐朝戍邊將士「黃沙百戰穿金甲」的風采。

沙堆烽下的史實

「遇見」沙堆烽,「對話」唐朝將士,不僅讓今人得以了解唐朝戍邊將士的衣食住行、三餐四季,詳盡再現了他們的工作生活的場景,還揭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印證了唐朝對西域地區的有效管轄。

根據碳十四測定等諸多證據,專家推斷,沙堆烽的使用年代在公元六九二年至公元七九○年之間,約一百年間。出土文書也顯示,沙堆烽遺址為唐朝安西四鎮之一的焉耆鎮所轄,同時也是一處游弈所治所,屬於焉耆鎮東境軍事防線︱︱「樓蘭路」上一處基層軍事管理機構。

胡興軍說,烽和鋪都是唐朝最基層的軍事建制,游弈所是烽和鋪的上級管理機構。唐朝戍守烽燧的士兵被稱為「烽子」,他們的首領為「烽帥」,主要工作內容是放烽、巡防。

史料和考古發現表明,烽燧是中國自周代開始建立的邊防預警系統之一,唐朝繼承並予以完善,主要用以迅速傳遞邊境軍情。沙堆烽地處在絲綢之路北(中)道,位置非常重要。

從砂土中撿拾的文書、木簡,還出現了眾多鮮少見諸史籍的內容。榆林鎮、通海鎮、麻澤鎮、掩耳守捉、焉耆守捉、馬鋪烽、橫嶺烽、豬泉谷鋪等軍事設施機構名稱,以及樓蘭路、麻澤賊路、焉耆路等防禦線路名稱,「刷新」了今人認知,填補了歷史文獻關於唐代安西四鎮記載的空白。

更重要的是,沙堆烽遺址出土的文書絕大多數為漢文書寫,也有部分用焉耆文書寫,有的文書中還提到「于闐兵」。胡興軍說,這些發現印證了一千多年前漢字一直是當地官方通用語言文字,西域先民與來自中原的將士一道守衛著邊疆,共同守護家園安寧。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這批出土文書多屬於唐代開元至天寶年間,「完整的烽燧遺址被揭露,大量唐代文書及歷史文物的出土,說明當時唐王朝的影響力已延伸至蔥嶺之外,唐代對西域的經營或已達到了鼎盛時期。」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榮新江認為,沙堆烽有力證明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穩固控制,以及對絲綢之路的路政建置的持續維護。



歷經千年猶鮮活 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

沙堆寂無聲,烽火映山河。沙堆烽出土的眾多文物中,一份份手抄勳告,是戍邊將士萬里赴戎機的勇武;一封封信箋墨跡,是邊塞官兵「家書抵萬金」的牽掛。

沙洲、河州、雍州、岐州、豳州……出土信札中反覆出現的這些地名,大約是現在的甘肅、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表明唐朝戍邊將士不少來自中原等地區。自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設立後,他們前赴後繼,懷著忠勇為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遠離故土,戍邊守疆,保障了古代西域安寧和絲綢之路暢通。

專家分析,過去交通不便,一路步行加騎馬、騎驢等,將士們從家鄉趕到西域,需要數月之久。在吃飯喝水都極為艱苦的荒漠裡,他們一守就是多年。出土文書記載,一些戰功顯赫的戍邊將士,不僅得到中央王朝授勳嘉獎,解甲歸田後還可以享受特殊優待政策,但他們之中也有人終老都難以返回家鄉。

以時令節氣開頭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對為國戍邊的將士來說,爹娘妻兒必定是永遠的牽掛。在沙堆烽所有出土的文物中,最讓人動容動心的,莫過於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

「韶春尚寒」、「仲夏極熱」、「秋氣漸冷」、「冬景既終」……很難相信,如此典雅溫潤的字句,竟然出自千年之前勇武漢子的筆下。「出土的家書中,很多都會以時令節氣開頭,飽含著中華文化的含蓄之美,對家人的殷切思念,都托物言表於天氣狀況。」胡興軍說。

「娘子不須憂愁,收拾麥羊,勿使墮落……」這封家書殘片,讓參與解讀的考古工作者無不深受感動,遙想當年,不知哪位離家在外的將士,以此惦念鼓勵家中的妻子維持好生計。「短短幾行字,彷彿這個鐵骨柔情的漢子就站在了我們面前。」胡興軍說。

將士流行看小說

艱苦戍邊之余,唐朝將士還頗為流行看「小說」。在胡興軍看來,沙堆烽遺址考古成果最大亮點在於出土紙文書、木簡共八百八十三件,是近年大陸烽燧遺址出土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其中,《韓朋賦》、《遊仙窟》等手抄本殘片,是唐代盛行一時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有《孝經》、《千字文》等中原傳統典籍手抄本。

如獲至寶的胡興軍說:「把這些文書殘片拼湊起來一點點釋讀,彷彿穿越了時空,與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戍邊將士對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也由此可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認為,新疆境內的烽燧遺址是中國長城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記憶的重要代表。沙堆烽遺址考古成果是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實物教材,增強了歷史信度,活化了歷史場景,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