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霹靂布袋戲最資深的操偶師丁振清,國小跟著戲班在全台各地演出;退伍後他進入華視,共同打造電視布袋戲的黃金時期 ;1990年加入霹靂集團,與黃強華、黃文擇一起打江山,以操偶結合動畫,創造新布袋戲傳奇。丁振清說:
「人生就是這樣,沒有白費力氣這件事,只要你肯用心去做,天公伯一定會留一口飯給你吃。」
2
就讀於台東女中的蔡僑恩,今年考大學一口氣錄取5所醫學系;從未補習的她認為,「把書讀好,就是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做好」,課餘時間還參加科研活動,增加知識。喜歡生物又喜歡助人的蔡僑恩表示:
「醫師這行業能幫助別人,所以選擇從醫,將來一定回鄉幫助台東病患。」
3
愛爾蘭藝術家弗羅里奇(Manuel Frolich)喜歡在海灘繪製沙畫,巨型沙畫雖然遠看壯觀,但隨著潮汐漲退,這些作品就會被大自然吞噬,最後只有相片留在人間;然而在他的眼中,「消失」本身也屬於藝術的一部分,弗羅里奇分享:
「創作每個步驟,本身就是快樂,下一個重要時刻是完成作品,並觀賞漲潮抹去繪圖的過程。」
4
就讀台中市清水國中的程耀寬,國小四年級確診罹患妥瑞氏症,在老師的引導下,他開始接觸鉛球和壘球擲遠,不只改善妥瑞氏症狀況,身體也變得更健康;他不僅在運動場上表現優異,學業成績始終維持前3名。程耀寬表示:
「期許自己將來能入選國手,進一步成為一名教練,帶領更多人發揮潛能。」
5
楊振億4年前進入崑山科大餐飲管理廚藝系就讀時,加入咖啡精品研習社,他一路從咖啡門外漢晉身拉花高手,不只考取多張證照,也在國際比賽中屢屢獲獎;楊振億表示,技術沒捷徑,唯有苦練,他的學習守則是:
「把我會的教給別人,向別人學習我不會的。」
6
在中國大陸山東省沂源縣特殊教育學校任教的謝小華,對每一個孩子都制定細緻的康復計畫,從語言到認知、感知覺、運動、生活自理、社會適應等,比別人多付出好幾倍的愛心、耐心和細心。謝小華說:
「用愛陪伴每個孩子成長,是人生中最大幸福和追求。」
7
阿憫(化名)的哥哥是重度聽障,弟弟則患有自閉症,去年媽媽罹患罕見疾病,需要仰賴輪椅行走,生活無法自理;即便即使身處逆境,阿憫也不怨天尤人,除了一肩扛起家務,也時常推輪椅帶媽媽散步。阿憫表示:
「即使人生不是大家認知的完美,但不完整的圓都是養分,能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8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秀丹,從事重症醫學多年,看到許多臥床的病患插著鼻胃管、氣切管、導尿管等,讓她十分不捨,因此致力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並參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法。陳秀丹分享:
「如果我們的心裡,常存著『無常』兩個字,你就會更珍惜此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