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潔功能

◎記者李宇政整理報導 |2008.04.04
6304觀看次
字級

 
北宋 周敦頤《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蓮花效應主要是指蓮葉表面具有超疏水(superhydrophobicity)以及自潔(self-cleaning)的特性。由於蓮葉具有疏水、不吸水的表面,落在葉面上的雨水會因表面張力的作用形成水珠,換言之,水與葉面的接觸角(contact angle)會大於40度,只要葉面稍微傾斜,水珠就會滾離葉面。

因此,在經過一場大雨後,蓮葉的表面總是能保持乾燥;此外,滾動的水珠會順便把一些灰塵污泥的顆粒一起帶走,達到自我潔淨的效果,這就是蓮花總是能一塵不染的原因。

對蓮葉有系統地研究與分析是在1997年,由德國波昂大學的植物學家Wilhelm Barthlott針對這個特殊現象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了上述蓮花的疏水性與自我潔淨的關係,因此創造了譗蓮花效應豃(Lotus Effect)一詞,而蓮花效應也成了奈米科技最具代表性的名詞。

在電子顯微鏡下,蓮葉的表面具有大小約5~15微米細微突起的表皮細胞(epidermal cell),表皮細胞上又覆蓋著一層直徑約1奈米的蠟質結晶(wax crystal)。蠟質結晶本身的化學結構具有疏水性,所以當水與這類表面接觸時,會因表面張力而形成水珠,再加上葉表的細微結構之助,使水與葉面的接觸面積更小而接觸角變大,因此加強了疏水性,同時也降低污染顆粒對葉面的附著力。

事實上,表面細微的奈米結構在自潔功能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以蓮葉為例,水珠與葉面接觸的面積大約只占總面積的2~3%,若將葉面傾斜,則滾動的水珠會吸附起葉面上的污泥顆粒,一同滾出葉面,達到清潔的效果;相形之下,在同樣具有疏水性的光滑表面,水珠只會以滑動的方式移動,並不會夾帶灰塵離開,因此不具有自潔的能力。

即使同樣具有疏水性的表面,在細微結構上的水珠會吸附著灰塵顆粒滾動,而在光滑表面上,水珠能使顆粒移動的程度有限。

在自然界中,植物總是暴露在各種污染源當中,例如灰塵、污泥,還有一些有機的細菌、真菌等。蓮葉上複雜的奈米與微米級結構除了有自潔的功能外,還可以防止受到細菌、病源體的感染,只要經過一場大雨的洗禮,就能恢復煥然一新。

目前蓮花效應的概念主要是應用在防污防塵上,透過人工合成的方式,將特殊的化學成分加入塗料、建材、衣料內等等,使其具有某些程度的自潔功能,以實現拒水防塵的目的。

(參考資料/國網中心生物化學資料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