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文》行星三大運動定律

◎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助技師 曾耀寰 |2008.04.04
1680觀看次
字級

我們上次提到沒有望遠鏡的時候,丹麥天文學家第谷仍可以自製精密的觀測儀器,對天體的運行做出準確測量。有了這些觀測資料,使得篤信地心說的第谷也不得不對宇宙的模型做出修正(如圖一),雖然第谷仍將地球放在宇宙的中心,但只剩下太陽和月亮繞著地球公轉,其他行星則是以太陽為中心,繞著太陽公轉。同樣的觀測資料,克卜勒看到的宇宙是以太陽為中心,進而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

克卜勒是日耳曼人,於哥白尼過世後28年出生(1571年),原先希望成為路德教會的牧師,這是當時熱門的工作,也是能夠接受高等知識的途徑之一。在求學的過程中,克卜勒反而成為哥白尼的擁護者,成為天文學家,並於1601年移居布拉格,開始在第谷的手下工作,第谷去世之後,接收了大量的天文觀測資料,1606年,克卜勒完成了《新天文學》一書,裡頭寫下了兩條行星運動定律,1619年,又出版了《世界的和諧》,將行星運行軌道的周期和軌道大小連接起來,寫下了行星第三運動定律。

宇宙模型像俄羅斯娃娃

對於宇宙模型的研究,克卜勒嘗試利用五種特有的幾何形狀和天體相互對應,分別是正立方體、正四面體、正十二面體、正二十面體以及正八面體(如圖二),將這五種幾何體依序層層相扣,構成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模型,正八面體在最內層,正立方體在最外層,分別代表了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軌道空間,金星在正八面體裡頭,地球在正八面體和正二十面體之間,依序排列,土星則在正立方體的外圍,整個模型就像俄羅斯娃娃,層層套疊,而各個行星則是悠遊在套疊之間(如圖三)。

有了第谷的觀測資料,克卜勒可以更準確地描述行星運動的情形。從第谷有關火星軌道的資料發現,火星是以橢圓軌道運行,因此行星第一運動定律就是說行星以橢圓軌道繞行太陽,並且太陽是在橢圓的焦點上。橢圓形狀的描述有二,可以是平面和圓錐面相交的曲線(如圖四),也可以用幾何作圖的方式 表示。如圖所示,拿一條綠線段,兩端固定在焦點上,拿筆沿著線段內側畫出橢圓,所以橢圓上的每一點和兩焦點距離的總和是不變。圓算是橢圓的特例,橢圓兩個焦點合併成一個圓心,就成了一個圓。

行星在橢圓軌道上運行,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會隨著不同的位置而改變,通常地球離太陽最遠可達1億5千2百萬公里,最近的近日點則是1億4千7百萬公里,第二定律說行星繞著太陽運行的時候,越靠近太陽,跑的速度越快,離太陽越遠,跑的速度越慢。這只是定性的說法,克卜勒從觀測資料得到定量的關係,一個等面積的關係。如果將行星和太陽用一條線連接起來,同一時間內,連線所掃過的三角形面積是不變的(如圖五)。也就是說,如果距離增加一倍,行星在軌道上走的路程要少一倍,也就是說速度只剩一半。

第三定律適用太陽系行星

克卜勒的第三定律適用於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他發現了行星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公轉周期)和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之間有個神奇的關連,每個行星的公轉周期平方除以平均距離三次方是一樣的,所以只要知道地球的周期(一年)和平均距離(約1億4千9百60萬公里),量一量其他行星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就可以算出該行星的距離,根本就不需要直接測量。

其實行星第三運動定律是牛頓萬有引力的必然結果,太陽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星球,行星主要是受到太陽的吸引而繞行太陽運行,離太陽越遠,引力越小,繞行太陽的公轉速度越慢,公轉周期也就越長,慢多少以及長多少全看萬有引力的形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自然而然會得到克卜勒第三定律。

克卜勒的行星三大運動定律得自於第谷的觀測資料,但卻說不出原因,直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才解釋了行星運行的根本道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