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預訂下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訪問中東,並藉出席「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加三」峰會,會晤沙烏地國王沙爾曼與實際領導人穆罕默德王儲。
此行是拜登上任後首度到訪中東國家,沙國之行尤其受到矚目,因其王儲穆罕默德涉嫌謀殺異議人士哈紹吉,拜登曾主張其應受到國際社會「唾棄」,現在卻將「應邀」造訪沙國。白宮給出的理由是為了國家利益,指在俄烏戰爭導致油價飆漲、伊朗積極推動核計畫和沙國有意向北京靠攏之下,美國如繼續冷待沙國,尤其是穆罕默德,並不符合美國利益。
所謂的美國利益,更直白地說是民主黨在期中選舉的利益。美國通膨之火正加速燃燒,五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急升百分之八點六,創四十年新高。其中一大「禍首」就是漲不停的油價,全美平均每加侖已經漲破五美元,相當於一公升新台幣三十九元,讓美國民眾苦不堪言,拜登的支持率也直直落,只剩百分之三十九。
眼看壓不住通膨怪獸和狂漲的油價,拜登氣急敗壞地痛批物價飆漲是因「普亭通膨」(Putinflation),卻忘了去年初他推出的一兆九千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更是推升物價的幫凶。期中選舉將臨,共和黨自然不會放過他,早把「拜登通膨」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
俄烏戰爭當然也是油價飆漲的原因,但站在普亭的立場,是美國帶頭制裁俄羅斯,才造成國際油價大漲。結果俄羅斯能源收入反而比戰爭前還高,美國一面批評中國大陸和印度搶買俄國石油是發「災難財」,私下卻在考慮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買入俄油,消息傳出,讓配合美國禁購俄油的歐盟為之傻眼。
左支右絀的拜登期望能挽回民心、避免拖累黨友選情,必須盡快找到有效遏抑通膨的辦法。下月造訪沙國會晤王儲,寄望沙國配合增產石油,就是向現實低頭的做法。此外,美國還準備放寬對委內瑞拉的制裁,允許委國石油重返國際油市,同時也正積極考慮取消部分中國大陸貨物關稅,以舒緩油價及通膨壓力。
從經濟邏輯的角度,這些都是應為當為之舉,拜登卻拖到美國通膨已不可收拾才去做,原因都是為了政治。拜登上任後對外訴求美國的「正義形象」,號召盟友力抗中俄專制政權,不能突然自打嘴巴。
更重要的是國內的政治,黨內「進步派」不許他回頭煞車,共和黨也盯著在看白宮對中是否示弱。但現在油價與通膨已成最大民怨,直接衝擊民主黨選情,同樣是為了政治,拜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拜登的進退失據與左右為難,反映美國政治體制的弱點。一方面美國政府必須擺出和中俄對抗的姿態,維持美國霸權和民主正義的形象,否則對選票不利;但由此而生的代價如油價和通膨,讓選民更加不滿,同樣是選舉時無法閃躲的硬傷。拜登能否克服這兩難之局,考驗的不只是民主黨的選舉結果,更是美國面對國際局勢的能力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