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譁 童年往事不回味 (上)

文/張梨美 |2022.06.06
851觀看次
字級

文/張梨美

有些聲音,只存於記憶;有些味道,只留在夢中。

那是只有三家電視台的歲月,三重埔一條少人知的窮巷僻弄,除了天氣冷下雨天之外,沒哪戶人家會把門關起來。小孩子們成群結隊地串門子、撿破爛,今天跟誰好,明天跟誰不好,吵架拌嘴是常事,打個頭破血流是罕事,卻也不足以驚動老神在在的大人。

誰家沒五、六個,或三、四個小孩?而父母通常不是做粗工,就是做點小買賣,肩上一根扁擔或者騎著一輛腳踏車,沿街賣豆花、賣芭樂、賣油條豆奶或燒酒螺。人窮,孩子又多,自然金貴不起來。頭破了,帶去診所縫幾針。若對方肯出醫藥費,一切好說。若不肯,先來個文鬥,把街坊鄰居找來評評理。文鬥不行,聽聞有幾戶人家家裡,藏著亮晃晃的武士刀。

還有,據說巷底一家三、四個男子,全都是流氓。有那麼一、兩次,氣氛甚是緊張,有人額頭流著血,有人當街罵罵咧咧,還有人開始操三字經。不是小孩子的遊戲,是大人們的劍拔弩張。年幼的我,好奇又戒備地觀察著,萬一苗頭不對,趕緊往家裡溜。所幸,沒人抄出傳說中的長長武士刀,也沒人窮凶惡極地亮出一把扁鑽。不知怎地,隱約記得曾看到有人背著武士刀、踩著木屐從街上走過,十足一付流氓樣。也或許,只是我敏感騷動的臆想。

◎活潑聲

巷弄裡,大多時候還是氣氛平和,聲浪湧動,沒汽車、也鮮有摩托車聲。最常貫入耳膜的,是一群年齡大小不等小孩的活潑聲,除了我之外。大人總誇我乖巧懂事,可我特別害羞,經常獨自一個人。本該上小學了,但哥哥姊姊上學去,爸爸媽媽做工去,誰來看顧妹妹?自然是我,因此在家多待了一年。這是我們全家從台東月眉鄉下,搬來北部的第二個租屋處的那年。自己還帶著對第一個租屋處的怯怯不安,又被迫來到了另一個陌生吵雜之地。妹妹倒適應地很快,一聲招呼,成群結黨,年紀小的跟著年紀大的跑。我在屋裡門外,經常聽得到他們的吆喝吵嚷,似近又遠。我不知道他們在玩耍什麼,他們也不會理睬我躲在一旁想什麼。其實也說不上「想」,懵懵懂懂,除了想想紅紅綠綠的糖果,妹妹是否安好,還能想什麼?

有時候,一群小孩轉著轉著就轉到了我家。妹妹熟門熟路地吱來喳去,我睜大了眼睛,好奇地看著他們。有個小女孩,我印像特別深刻,講話語氣活脫脫是當媽媽的口吻,居然說得出「撿角」這二字?不是我不懂,而是不會說、不想說。母親那一輩普遍不識字,但真真實實地在人群堆裡扎來蹦去,罵起人來,不矯揉不做作,隨意一拈,字字句句,有時驚心動魄,甚至不堪入耳。

不是只有我們家,巷弄裡打小孩,夫妻吵架、打架,罵膨肚短命、拖尿連的也聽得到。這可不是什麼雞犬相聞,而是貧賤夫妻百事哀。貧窮,抹不掉的何止是氣味,還有大大小小的瘡疤。

想來也是奇蹟,我們姊妹五人,居然沒人得到母親河洛話罵人功夫之真傳。那些活潑靈動令人咋舌的罵人話語,我字字聽得懂,但句句沒學會。

小孩子也不是成天晃來蕩去,有電視可看時,又是另一番景象。

◎史豔文

電影《二嫫》裡有一經典場面,農村婦女二嫫為了幫兒子買台電視機,在城裡又是打工,又是賣血的,終於買了台比鄰居秀兒家更大更氣派的電視。村裡人紛紛棄秀兒家,轉移陣地到二嫫家看電視。二嫫丈夫原本反對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拿去買華而不實的電視機,但看到村人群聚自己家中看電視的那一刻,不由得覺得自己掙到了面子。面子,是他失去已久的東西。

巷弄裡有電視機的人家不只一戶,但沒電視機的人家更多。每到中午和傍晚時分,只要有人把電視機打開來,就會引來三五成群小孩,不問一聲就擠到人家家裡看電視。那是不言而喻的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誰家電視開著,別人家小孩就有權利進去看。我甚少和這些小孩打交道,但看電視,卻不落下。

最先引起旋風的,是溫文儒雅、身懷絕世武功又俊美清雋的「雲州大儒俠」史豔文;與之相對的,則是把真實面目藏在罩紗之後的大反派藏鏡人。雖是布袋戲,仍少不了愛情,做為史豔文紅粉知己的苦海女神龍,和史豔文一樣清秀俊美,武功同樣深不可測。一時之間,午間電視裡盡是史豔文,每個男孩子都想當史豔文,不討人喜歡的則被貶為藏鏡人。雖是木偶,史豔文的確好看。我也跑到別人家裡看電視,卻沒想過化身史豔文,更不想當什麼苦海女神龍,光一個「苦」字,就不討喜。

待我上小學,史豔文就是風雲人物,還有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怪老子、哈買二齒、祕雕和秦假仙。這股旋風,持續了數年之久。 突然有一天,啪的一聲,午間電視沒了史豔文。然史豔文,已是傳說。多少人的童年記憶裡,無不烙印著「轟動武林,驚動萬教」,和「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這兩個布袋戲詞條。

◎《西螺七崁》

繼「史豔文」而後的是「少林寺,阿善師,唐山過海台灣來;收門徒,傳武藝,雙拳單刀打擂台。」傍晚七點鐘,歌聲一響起,家裡沒電視的小孩,紛紛往有電視的人家裡跑。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罵小孩或者在吃飯,吃著飯挾著菜的主人也不在意,反正大家圖得就是看個半小時的《西螺七崁》。

唐山,中國也;巷底就住著一戶從中國大陸來的外省人家,開著一間雜貨店。炎炎夏日,雜貨店賣大冰塊,也賣仙草冰。母親管和譪胖胖的老闆娘叫「外省婆」,不討人喜歡的老闆叫「老芋仔」;另一戶人家的爸爸,也是個老芋仔。但這個老芋仔開不起雜貨店,只能把一輛三輪車拼裝成流動小攤,賣煎餅。

外省婆懂河洛話,會搬張椅子和街坊鄰婦坐下來聊天;老芋仔看起來兇兇的,總是獨自喝著酒。沒看他和誰交談過,咕咕噥噥說的話也沒人聽得懂。但無所謂,風靡大街小巷的阿善師是從唐山來的,河洛人也是從福建省移民過來,大家在意的是打拚、討生活、把小孩養大,什麼本省、外省的,誰在乎?年幼的我對遙不可知的中國,更懷著一分異域風情的遐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