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文/瑢瑢
現代人想吃一頓飯,只要走到超市去把食材買回家,洗淨切好、丟進油鍋裡,再加上喜歡的調味,煮熟後就可以上桌。如果懶得出門,只要在家動動手指,上網訂購食物,就能把美食送到家裡來。想打打牙祭去餐廳吃,菜色更是琳瑯滿目,各式中西美食不怕吃不到,只怕太多選擇讓人無所適從。
採集狩獵 擊石為器
時光倒流,回到兩百萬年前的遠古時代。我們的老祖宗正穿梭在叢林中,尋找可以食用的果實和根莖果腹。要知道,在人類懂得種植農作物以前,老祖宗是靠打獵、捕魚,或是採集樹上的果子來吃,想吃餐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經過一整天的辛勞,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
在野外除了尋找食物,也要躲避凶猛肉食動物的襲擊,和其他動物一樣依循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法則求生。不過,人類祖先有一項優勢:他們懂得使用工具。
1930年代,考古學家路易斯·李奇(Louis Seymour Bazett Leakey)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奧杜維峽谷,發現了一批非常古老的石器,時間可以追溯到250萬年前。其中典型的「砍砸器」是經過簡單加工,順著石頭的紋理擊打出鋒利的邊緣,可以用來切割食物;還有可能用來當作砧板的石片,以及敲碎堅果和骨頭用的錘石。
學會取火 進入熟食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人從生食進入熟食的重大突破。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一種直立人)遺址中,就有燃燒過的炭屑、獸骨痕跡,他們已經懂得利用木柴,將野外的火引入山洞保存;而最遲在5〜60萬年前,人類就知道如何擊打燧石、人工取火,從此人們由生食進入熟食。煮熟的食物不但更美味,也能消滅寄生蟲,更好咀嚼和消化,人類耗費在進食上的時間減少,智能迅速發展。火還能驅趕野獸,在冬天防寒取暖,大幅提升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老祖宗靠採集野果、狩獵動物維生的日子持續了200多萬年,這段時間被稱作「舊石器時代」,到了西元前12000年左右,人們才陸續進入畜牧及農耕的生活,也就是「新石器時代」,隨後社會組織快速發展,各地的古文明大約在5000年前左右發明文字,進入「歷史時代」。
返古飲食 看法兩極
有人認為,人類飲食隨著社會進展的腳步變化太快,人類身體的基因根本無法跟上,所以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等都市現代文明病。這些人主張恢復「舊石器時代飲食法」,遠古時代無法取得的食物都要避免,包括乳製品(那是畜牧的產物)、穀類(那是農耕的產物)和衍生的包子、麵包和鹽、糖等調味料。不過,也有不少營養學者認為,舊石器時代飲食法可能導致蛋白質、鈣和礦物質的攝取不足,不需要矯枉過正。唯過度加工食品有害健康,應該避免,這是無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