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坊陳腐父權思想 隱含男性沙文主義 須以現代觀詮釋守貞 表揚得視個案情況 做不同處理
媒體報導,雲林縣的李林箱老太太二十八歲喪夫,「守貞」六十年,獨力扶養四名子女,日前逝世。孫子李釗安寫信給縣長,希望同為女性的蘇治芬,仿效古代縣太爺立貞節牌坊表彰的作法,頒牌匾或獎狀表揚阿嬤名節。
報導說,蘇治芬看到信十分感動、重視,立即指示民政局研議辦理,前天專程前往頒贈「修婦道以佐清風,苦而不伐;勤家事而伴明月,備極辛勤」表揚狀。
所謂貞節牌坊,是古代表揚終生守寡「節婦」的牌樓,立牌坊有嚴格規矩,要三十歲前喪夫、守寡二十五年以上、至少守寡到五十歲。
李林箱老太太的確「符合標準」,尤其報導寫到「家屬備感欣慰,一再答謝,氣氛溫馨」,令人感覺複雜,不敢逕言觀念落伍。
去年修正優生保健法時,立委曾提案增列「守貞條文」,要求中學生上「婚前守貞課程」,遭各方質疑,反對者強調,除非社會對守貞已有不同詮釋,且形成共識,否則強調守貞,會引發性別不平等爭議,也違反性別平等法精神,因而不了了之。
守貞觀念是陳腐的父權思想,隱含男性沙文主義,是雙重標準的貞操觀,單方面要求女性遵守,在二十一世紀,很難想像守貞觀念還存在,甚至要求縣長表揚。
守貞的定義之一是不改嫁,因此「節婦」應抱璞守貞、矢志不嫁、守節盡孝
;從現代觀點來看,李林箱老太太不改嫁,便是單親媽媽,以一己之力扶養四個子女,的確艱辛。
蘇治芬身為民選的縣長,自然不便拒絕家屬要求,因而表揚狀不提守貞二字,僅強調「苦而不伐」、「勤家事」等一般品德,確是兩全其美方式。
古代中國婦女在貞節牌坊的「鎮壓」下,難以尋覓第二春,如今許多違法、犯錯的青少年來自單親家庭,不改嫁的觀念是否值得「表揚」,恐怕得視個案情況,做不同的處理。
此新聞應屬罕例,但媒體報導而不深入分析,恐不免誤導,可惜了蘇縣長的苦心。
潘欣倫(雲縣北港/職業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