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行昨天決定升息半碼,以抑制通貨膨脹,一般認為,升息可以抑制通膨,基本上是對的,但升息並不是萬靈丹,還得審酌國際主要國家的利率情況,才能訂定最有利的政策。
通膨對民生有極密切關係,沒有人敢掉以輕心,南韓新上任的總統李明博,感受到停滯性通膨的威脅,不得不暫時放下拚經濟成長率的競選承諾,全力壓抑通膨。
但是,與台灣經貿關係密切的美國,是用連續下降息猛藥穩定股市,使利率降至很低的水位,一反過去與台灣的正價差,反而比台灣利率還低,如果台灣繼續升息,利差勢必更加擴大,加上新台幣強勢升值走勢,必定更吸引「打帶跑」的國際熱錢和對沖基金,擴大對台灣炒匯規模。
此外,美國的工商協進會公布,受到房地產價格走跌、工作機會減少,及能源與大宗物資價格高升影響,美國三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劇跌,只有百分之六十四點五,跌至五年來新低。
美國發出消費者信心指數的警訊,而台灣不論在本地或大陸、越南生產的產品,都是以銷往美國為最大宗,如果美國民眾的消費能力與信心大幅衰退,請問台灣廠商將如何自處?
央行升息,若國際熱錢蜂擁而至,到時無力阻擋,新台幣被迫在短時間內急升至二十五比一美元的話,雖可抵銷部分輸入型通膨壓力,但對台灣出口產業,卻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這是不能不顧慮的問題。
范仲禮(基隆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