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卷七十一》
魏徵在唐朝歷史上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輔佐唐太宗十七年間,以直言進諫聞名於史,事實上,魏徵不只剛正不阿、敢言直諫,史書上說他「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
可見魏徵不只是性格剛正,更是學識廣博、見地不凡之人;唐太宗也因知人善任並任人為賢,廣開言路虛心雅納,而有了「貞觀之治」的美名,開創唐朝第一個盛世,也為後來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魏徵生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西元五八○年〉,出生第二年楊堅就推翻北周建立隋朝,因此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隋朝度過,隋末李密領導瓦崗軍起義,魏徵經朋友元寶藏的引薦而投效李密,瓦崗軍潰散後又隨李密投效李淵,李淵的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徵有才,招他為「洗馬」(唐太子東宮主管經籍圖書的小官),魏徵鑒於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高祖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了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取得太子的地位,找來魏徵質問,魏徵面不改色,坦然地回答:「皇太子〈李建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李世民賞識他的膽識才能,即位為太宗時即提拔魏徵為諫議大夫,魏徵有感於知遇之恩,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並代太宗圓滿安撫了李建成、李元吉在河北的殘餘勢力,太宗自此更加倚重魏徵,對魏徵的建言無不虛心接納。
魏徵諫奏的事項包羅萬象,從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對外關係,甚至皇帝的私生活。有史籍可考的多達兩百多項。唐太宗想在長安城之外另修建洛陽宮,魏徵以隋朝追求逸樂而勞役百姓之殷鑑不遠諫止,唐太宗也從善如流停止修建。
魏徵曾說:「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然而太宗對魏徵的直言也有憤恨難平之時,某次回宮忿然說要殺魏徵,皇后聽候趕忙換上朝服向太宗祝賀:「君明則臣直」,意指太宗是明君,才能容受犯顏直諫的臣子,太宗聞言怒氣方消,魏徵的剛正不阿總算沒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晚年,國家逐漸安定,魏徵連續上了四次〈論時政疏〉,希望保存貞觀初年的納諫之風,貞觀十二年(西元六三八年),魏徵又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直言不煩的指出十種太宗漸離貞觀之初治政的用心。此外,貞觀十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歷時七年至此完稿。
貞觀十七年,魏徵重病,唐太宗兩次親自登府探望,見魏徵一生清廉家無正廳,遂停止修建中的一座便殿,將建材撥給魏徵,五天的時間就為魏徵修了正廳以供體面發喪,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年六十歲。
死前君臣室中單獨面談,魏徵仍掛念著國家興衰,唐太宗讓晉王為魏徵主祭、文武百官皆參加葬儀,自己則親自寫了碑文,登御苑西樓,眼望魏徵靈柩西去,心中哀痛逾恆。「明鏡」之說,遂成了後世「益友」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