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村子裡熱鬧哄哄的,連空氣都熱騰騰地,跟村民一樣充滿了興奮之情。
秋收過後,農事暫停了,是農村最歡喜的時節。因為慶祝豐收的祭典就要開始,村子裡舉辦大拜拜,附近村莊的親友都會來湊熱鬧,吃拜拜,看野台戲,到處歡天喜地。
平時客家人非常節省,但一到酬神拜拜,家家都很慷慨,極盡所能地準備餐食,一定要讓來吃拜拜的親友,吃得歡喜,吃得滿足。請吃拜拜都在中午,客人酒足飯飽時,遠遠的傳來敲鑼打鼓的聲音,大家一聽,看看時間,原是來「鬧鼓」聲響起,預告野台戲即將開演啦!
鄉下酬神賽會時,主辦的爐主都少不了請戲班子來村子裡演戲酬神,村民和客人也可以同樂一番。
戲要開場前的一個小時,戲班子就會敲鑼打鼓通知村民。鄉下人家,散居在村子各處,不過從前寧靜的村落沒有噪音,所以鑼鼓聲很遠都能聽到。
第一次敲鑼打鼓稱為「鬧鼓」,村民聽見了,心裡計算一下時間,要去看戲的,趕緊把手邊的工作加緊完成。
第二次鑼鼓聲又鼕鼕鏘鏘地響起,村民們聽見了,手邊的工作也差不多完成了,於是東家西家,相互邀請自己的親戚和客人,扶老攜幼一起向廟口的戲台前集中。
遠近來看戲的人都到了,第三次鑼鼓聲響起,戲就開鑼了。
小孩子最不耐看戲,戲開始演沒多久,他們就不想看了,因為這些戲文,聽大人們不知講過幾回,什麼「薛仁貴與王寶釧」、「薛丁山征西」等等,早就耳熟能詳,他們的心根本不在戲台上,一心一意全在戲台下那些小販身上。
小孩子們屁股一扭,頭一鑽,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全都跑到小販那裡去湊熱鬧了。
小販們笑嘻嘻地,不停叫賣著。他們賣的東西五花八門,對平時沒有零食吃,也沒有玩具可玩的鄉下小孩,極具吸引力。
賣糖葫蘆的,將一串串山楂果串在一起,裹上紅紅的糖漿,又香又甜的味道,叫人看了口水直流;賣糖果、賣餅乾的,那一顆顆金柑仔糖,又紅又綠的,一樣叫人垂涎三尺;還有那賣麥芽糖的、賣甘蔗的酘酘唉!就別說有多誘人了。
可玩的東西也有不少,像撈金魚、撈泥鰍、套藤圈的,四周也圍了不少人;賣膏藥的也在一旁拼命推銷,還一邊表演魔術和雜耍,以招來生意。
小孩子身上根本沒錢,只能強忍著口水,每一攤都去湊一下熱鬧。等到戲演完了,眼看著其他村莊下一攤的盧主,前來將戲班子請到他們村子,戲服也被抬過去,當然啦這些小販們也跟著戲班子轉移陣地,要見到他們,只有等到下次的酬神賽會了。
劉興欽大師在他的民俗畫裡寫下了這樣一首打油詩:
酬神拜拜演台戲,
親朋好友一起去。
大戲熱鬧看不懂,
地攤零食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