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暑至臨溪濯足
《楚辭‧漁父篇》記載,隱者漁父於汨羅江畔遇見落魄的屈原,問起原由。
屈原嘆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回答屈原:「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說完後,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同時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漁父所唱的歌在《孟子‧離婁上》篇中,被記載為到處傳唱的兒歌,並且附加了一段孔子聽到後告誡他的子弟:「小人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
其實漁父所說的,主要是告訴屈原,順勢才能明哲保身,反其道而行必致灰頭土臉。
然而因為孔子的告誡,從此濯足與濯纓被解釋為:「去除塵埃,保持高潔。」
《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五》中也有一句:「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把「濯足」和「振衣」拿來並比。
其實〈漁父〉篇裡,屈原也說:「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表示自己不同流合汙,希望潔身自愛的意思。
在西方,「洗腳」是古文明時期待客的一項習俗,當時,主人通常會提供水讓客人洗腳,或是請僕人替客人洗腳,或是由主人親自為客人洗腳。
《聖經》也記載,耶穌要求信徒洗完澡後,一定要把腳洗乾淨,這樣子全身才算潔淨。甚至在最後的晚餐後,耶穌還一一親自為十二門徒洗腳。可見當時洗腳是件聖潔的事。
不過,蘇東坡「暑至臨溪濯足」,並沒有那麼複雜的意涵,他只是單純的認為在盛暑的燠熱之下,把腳伸進清涼的溪水中,讓沁心的冰涼從腳底竄起,徹底消除暑氣,這樣就是人間最大的享受。
幸福有時可以來自單純的想法與行為。
雨後登樓看山
古人好登樓,山川名勝多建樓台。知名者如黃鶴樓、幽州台、岳陽樓、滕王閣、大觀樓等等。歷代騷人墨客,皆曾著墨、多有名篇。古人好登樓的主要原因,是居高可以望遠,站立高台,臨風野望,既可遊目,亦足暢懷。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正是這個意思。不過由於人人登樓時的心情、處境迥然有異,因此所舒情懷亦各有不同。
東周戰國時期,燕昭王曾在幽州建黃金台廣招天下賢士,此台就是有名的「幽州台」,唐代稱「薊背樓」,陳子昂隋唐軍征討吐蕃時,曾駐守於此。有一次,子昂登上幽州台,極目四望,荒野廣袤,想起古人在此招賢,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古人已遠,後人亦不可見,於是興起蒼茫孤寂之感,緣此寫下有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整首詩平鋪直述,全無華麗詞藻,然情懷真摯,弔古傷今,讀來令人倍感蒼涼。
王燦有名的〈登樓賦〉起筆說:「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然而賦中卻轉為「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最終以「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一夜傷悲收場。
杜甫的〈登樓〉詩也有一句「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詩意類此。可見樓台屢興愁思,登高易感悲涼,所以辛棄疾才會有「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樣的說法。
如果是雨後登樓,想必是另有一番氣象。可以想見雨洗大地之後,觸目所及,一片淨綠;空氣鮮美、和風清暢,如此必然暑氣全消,通體舒爽。此時登樓或如宋代陳師道〈和寇十一雨後登樓〉詩中所說,非為遣悲抒懷,或只是「預為逃暑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