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51 伊迪絲 & 沙赫德 啟動醫療新量能

楊慧莉 |2022.05.21
5873觀看次
字級
透過家屬照護系統的介入,新生兒的生存率提升了。圖/臉書
非營利組織「諾拉保健」創辦人和執行長伊迪絲(左)和沙赫德(右)。圖/臉書
伊迪絲(右)和沙赫德(左)最大的夢想是,讓家屬的愛轉化成提升醫療量能的一股重要力量。圖/臉書
諾拉保健指導餵奶技巧時,藉助圖片,並避開一些深奧的醫學術語。圖/臉書
諾拉保健,訓練印度許多地方醫院的醫護人員,讓他們教導家屬一些基本的照護方法,包括如何照顧新生兒。圖/臉書
諾拉保健訓練的重頭戲包括讓家屬在醫院時實習,以便回家就能正確執行。圖/臉書

文/楊慧莉

近年來,疫情爆發,全球醫療量能吃緊。不過,在此之前,許多地方的醫療資源早已嚴重不足,讓病患和家屬備受磨難。所幸,史丹福學生伊迪絲 &沙赫德在親眼見到這世間慘況後感同身受並靈機一動,開啟醫療網絡的另一扇窗……

靈光乍現
目睹醫療資源不足的一刻


伊迪絲‧艾略特(Edith Elliott)多年前在史丹福大學念設計時,認識了即將成為實習醫師的沙赫德‧阿拉姆(Shahed Alam),他們當時同修一門叫做「負擔超低廉的設計」課程。之後,他們應課堂教授請託,與另兩位同學一同前往印度,運用所學,協助解決當地平價連鎖醫院「納拉亞納醫療集團」(Narayana Health)所面臨的醫療照護不足問題。

發現家屬愛莫能助

印度鬧醫師荒的問題,由來已久。根據世衛組織的估計,比起美國四百名病患由一位醫師照顧,印度的一名醫師卻要負責一千七百名病患。伊迪絲與沙赫德到訪印度醫院後,看到病床都滿了;病患為了看醫師,經常席地而睡,排隊等待數周。除了留意到醫師嚴重短缺,他們還發現一個現象:病患家屬不斷表達關切,也很願意盡全力協助所愛的家人舒緩病情,但沒人給他們任何建議。

「病患跟我們說,他們既困惑又害怕,很想幫忙,但不知從何幫起。」伊迪絲說。

沙赫德則表示,也只有家人最關心病患,但他們卻常常不知所措。所以,我們就想,何不善用這股慈悲的家族力量,讓我們協助他們照顧病人。他小時候見過母親努力照顧祖母,「媽媽聰明又能幹,但照顧人很辛苦,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有了想法後,他們花了半年時間落實,主要是與納拉亞納醫療集團合作,看看能如何協助印度的醫療系統。期間,他們花很多時間跟病患、家屬、醫護人員、院方管理階層、甚至保全人員談話,才驚訝發現,醫療照護服務過程中,家屬完全置身事外,而醫療服務提供者卻竭盡所為。

此外,伊迪絲、沙赫德等一行人還到訪百姓家中,想了解病患出院後的用藥情形。結果,他們發現病患做不到後續照護,有時甚至連準時吃藥的簡單指示也無法遵守,讓他們「明白很多疾病本來可以避免,醫療量能的實際潛力存在於家屬訓練」。

創辦家屬照護系統

事實上,印度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除了醫護人員短缺外,另一個原因便是,病患出院後不久常因照護不周,而再度入院。

伊迪絲舉她遇過的一位心臟病患為例。醫院出院指示包括了改變飲食習慣和做物理治療,但由於書寫方式讓病患和其妻子很困惑,以致無法遵循,病患又二度入院。

當明白家屬其實可以減輕醫護人員負擔,在病患出院後遵照醫囑,成為有力的助手後,伊迪絲和沙赫德在家屬身上看到了尚待開發的醫療資源,於是便與另兩位同學一起創辦了家屬照護系統「諾拉保健」(Noora Health),希望能藉助家屬的力量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諾拉保健,會將一些基本醫護工作傳授給家屬,以便他們能在病患住院期間幫助自己的親人,也同時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他們的目標是讓病患提早出院,保持安康,以避免再度入院。

諾拉保健,訓練印度許多地方醫院的醫護人員,讓他們教導家屬一些基本的照護方法,如量脈博、監看物理治療運動、保持健康飲食習慣和遵守用藥。訓練的重頭戲包括讓家屬在醫院時實習,以便回家就能正確執行。

量身訂做居家護理

諾拉保健針對不同種類的醫療問題建立標準化流程,包含心臟病、腫瘤、新生兒、產婦、糖尿病等;其所採取的範型和方法很獨特,會依鄉下或城市區域的識字和不識字人口而調整,包括製作簡單易懂的影片,讓人一目了然。多半是由義工們直接聯繫病患家屬,但有時是醫療人員提供訓練,「我們跟醫院合作,將我們的家屬照護流程植入他們的醫療照護服務裡,先訓練職員,再由他們傳授給家屬。」

沙赫德進一步解釋,「我們所設計的內容適用於識字率不高的人口,並藉助行動工具追蹤家屬護理狀況,讓他們回家後能持續接受照護的資訊。」

諾拉保健開辦不久,就效果顯著,再度入院和併發症發生率都下降許多。伊迪絲表示,「我們這種做法就好比將社區的醫護人員放進每個家庭。」

沙赫德則一言以蔽之,「我們專注於有助於康復和保健的基本健康護理,種種護理行為要依病況而定。如果是遇到體重過輕的新生兒,我們會教導合宜的餵奶技巧、產婦餐、營養不良的辨識、發燒等狀況的護理。訓練期間,我們使用簡單措辭,幫助他們理解,避開一些深奧的醫學術語。如此一來,我們助人有自信的出院回家,而非滿腹焦慮。」

發起行動
回歸醫療量能的重要源頭


諾拉保健開辦至今,已與印度的六個州政府、孟加拉政府和大型私人醫院系統合作,在三百多家醫療院所訓練了將近兩百萬的病患和家屬,結果心臟病術後併發症降低了七成一、新生兒複診率降低五成六。

醫療不可或缺要素

去年秋天,沙赫德再次親身體驗家屬照護的重要性。當時,他前往美國探望因疫情關係已兩年未見的父母。由於來自第二波疫情重災區的印度家鄉「班加羅爾」(Bangalore),他到訪後數周內,先是其父、接著是他、然後是其母,都陸續染上新冠病毒。雙親年邁和染疫情況有些嚴重,讓他每天都很煎熬。儘管他有醫學背景,也嚇壞了。他帶父母去預約多天的地點接受檢測、打電話給已分身乏術的家庭醫師、設法取得其實也沒那麼有效的單株抗體。期間,他只能盡心盡力,想想提供哪些食物緩和父母的症狀。所幸,他們全家最後都撐過來了,但他永遠不會忘記那種孤獨無助感,以及那種想竭盡所為提供協助的迫切感。

伊迪絲回首來時日表示,經營諾拉保健至今,仍不忘初衷,其背後最大動力就是愛,明白它在緊急時刻就變成要幫助年邁母親拿到用藥的決心、變成要將病童送入急診室的頑強力量。愛,就像看不見、卻始終存在的氧氣,是健康幸福人生所需;可惜,多數人都漠視了這股愛的力量在醫護環境裡的重要性。

沙赫德也說,他們的方法之所以適用於各種病人且發揮作用,是「因為病患的摯親都在那裡隨時待命,想提供協助」。

點燃家屬照護行動

此外,伊迪絲也表示,他們在經營新創企業「諾拉保健」時也獲益良多,學到了三件事:

首先,深層傾聽是關鍵,「護理人員、病患和家屬引導我們,他們是有遠見的人,幫忙我們確認訓練能符合其需求,完全到位。」

再來是,信任和時機是行為改變的基礎。護士和醫護提供者是病患和家屬們所信任的對象,所以要跟他們共事,要在正確時機和地點,提供家屬最需要的訓練。

第三是,新創企業不必白手起家,「我們沒有創造新系統,而是建立在已存在的醫療基礎設施上,用一種可永續運作的方式設計和引進訓練……大大降低心臟手術後併發症的比例,也減少了一成八的新生兒死亡率。」

經營過程中,伊迪絲與沙赫德碰到不少振奮人心的故事。比方說,不識字的蘇妮塔家境不好,為了老公的心臟手術散盡家財,但所幸有諾拉保健的訓練,多數靠一己之力協助老公復元。

不過,他們有個更大的心願,那就是點燃家屬照護行動。未來六年,他們打算訓練七千萬家屬照護者,地區涵蓋印度、孟加拉、印尼和尼泊爾,以此協助醫療系統。

發揚古老美好行徑

非營利機構「諾拉保健」,在近十年的營運後,啟動了新的醫護量能,影響力在近期內獲得兩項殊榮後備受肯定:成為今年的「TED大膽計畫受贈人」(TED 2022 Audacious Project Grantee)並獲頒今年的「史考爾基金會社會創新獎」( the 2022 Skoll Foundation Award for Social Innovation)。這兩個獎將挹注五千兩百萬美元資金,助其完成更大的目標。

儘管如此,伊迪絲和沙赫德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最大的夢想是希望全球的醫療系統能向他們借鏡,將家屬照護納入他們的醫護團隊裡,賦予家屬照顧家人的自信、技巧和訓練,而且該有標準流程,因為不可能到處都有「諾拉保健」。

而兩位創辦人都在他們過去的成長經驗中看到家屬照護的重要性。沙赫德想起母親照顧祖母的偉大,伊迪絲則想起十三歲的自己也曾協助母親,幫助她從開腦手術中逐步復元。

「我們所為,主要是歌頌這種古老而美好的人類行徑,協助我們所愛的人康復。想像有這樣一個世界,不管你是誰或來自哪裡,都知道如何照護自家人,而你可以因此備受認可。一天天,我們看到了這個可能性,也看到了要革新醫護體系,得將家屬部分一併納入。」伊迪絲下此結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