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

整理/黃朵而 |2022.05.19
4885觀看次
字級

整理/黃朵而

1

年近花甲的雲林縣勞工林森榮,30多年來工作不穩定,隨著年歲增長想要安定下來,卻因學歷加上中高齡,求職屢屢碰壁;最近在虎尾就業中心引介下,到一家傳統鋼鐵廠,讓他變身「沖壓一哥」,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林森榮表示:

「不要看輕自己,千萬不要受年紀牽絆,要給自己機會。」

2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澳良有一家新創公司「Glass Half Full」,他們把回收的玻璃變成沙子,可以用來防洪、加固堤壩等,獲得杜蘭大學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用於研究恢復海岸線。創辦人弗蘭齊斯卡.特勞特曼(Franziska Trautmann)說:

「只要向前邁出第一步並開始,其他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3

曾獲遠東建築獎的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系主任陳冠華,2020年進駐屏東潮州「一點綠工作站」,讓學生從掃街開始,和在地民眾一起重建老街文化;4月舉辦首屆「春潮集」市集,讓街道成為美術館,展覽潮州居民故事。陳冠華認為:

「學生必須回到生活領域、從自己的土地慢慢學習創作與設計,才能找到屬於台灣的美學。」

4

李偉文除了是牙醫,也是親子教育作家,其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推廣「提早規畫退休」理念;例如他50歲過後,和朋友組成「蝸行」團隊,除了為理想老年生活做準備,也常相約出遊,聯繫在地公益團體邊玩邊回饋捐款。李偉文說: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價值與意義,人生隨時充滿正能量!」

5

美國猶他州一名10歲男童阿什頓.鄧福德(Ashton Dunford)從小雙目失明,但他不僅能騎單車,還會彈鋼琴、滑雪、寫作;他的母親希爾達.鄧福德(Hilda Dunford)表示,阿什頓從來不怕困難,家人讓他大膽去嘗試。希爾達分享:

「作為阿什頓的媽媽,我漸漸學會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前是用眼睛看,現在是用心去體會。」

6

中國大陸陝西商洛4月舉辦「老有所憶」攝影展,展出的照片竟然是老人們的「遺照」;推動人楊鑫發現,很多農村老人一輩子都沒拍攝過一張像樣的照片,因此創立義工團隊,免費為偏鄉長者拍照。楊鑫表示:

「那怕吃再多的苦,也要為有需要的山區老人留下最美的笑容,在能力所及的地方,我都想給他們拍。」

7

5月播出的《南國啟示錄》,為金鐘導演劉嵩2018年展開策畫與田野調查,走訪馬來西亞檳城、泰國清邁、越南河內3座東南亞城市,盼觀眾以新視角認識東南亞。劉嵩認為:

「能欣賞別人的美與好時,也是認識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

8

1959年李永明自台東師範大學畢業後,投身教職35年,任職新生國中期間,到台灣師範大學參加「工藝教師在職進修」,在陶藝師吳讓農門下學習,結訓後專職工藝教學,更引進東部第一座自動控溫電窯,在台東播撒陶藝種子。李永明分享:

「陶藝必須要不怕失敗、不能認輸,不斷迎接挑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