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刻師 葉子 發揮自身獨特的女性力量
圖/新華社
葉子的壽山石雕作品《滿堂紅》。圖/新華社
文/記者褚萌萌、陳思琪
一朵鮮豔飽滿的紫色刺繡牡丹,下面墜著一隻玲瓏晶瑩的紅色石雕蝴蝶,再點綴以流蘇穗子。這件精美的小飾品是壽山石雕刻師葉子從業三十年後的最新創意:融合兩項跨越千里的非遺技藝︱︱寧夏刺繡和福建壽山石雕。
二○二○年年初,葉子作為福建省婦聯閩寧協作公益扶貧人去寧夏,參觀了當地的刺繡等民間技藝。「同行的人都在感歎這些作品好美,而我在想怎麼能將雕刻與之結合。」葉子說,「捐款捐物是一時的,我想用技藝提供一些更持久的幫助。」
於是,二○二○年下半年以來,葉子兼納石雕和刺繡之美,設計了掛飾、髮夾等一系列產品,為寧夏的手藝人增加了收入。同時,在不可再生的壽山石資源漸趨稀少之際,用曾經被雕刻師們丟棄的小塊邊角料製作創意產品,也為壽山石雕刻技藝尋得一條新出路。
身為為數不多的女性壽山石雕刻師之一,她認為自己的創作源於女性豐富的情感和細膩的感悟。堅刀硬石中也有繞指柔情,三十年來,她的手磨出繭子、磨變了形,她卻用匠心孕育出獨特的女性力量。
雕刻像是遇見新友
一九九一年,剛從美術學院畢業不久的葉子,有一天路過福州一石雕作坊,偶然撿到了一塊壽山石。在這場「一眼一生」的邂逅中,葉子感覺眼前的石頭「美得發光」,便將其帶回家,隨心雕刻起來。
「每天結束工作後,夜深人靜時,我雕著石頭,感覺好像在跟石頭對話,精神上很放鬆。」葉子回憶。
雕了一年後,葉子帶著自己的一袋子作品來到福州一花鳥器物市場擺了個小攤兒,一上午銷售一空,還接到幾個預定訂單。又過了兩三年,葉子愈發覺得壽山石「愈看愈漂亮,愈玩愈有意思」,也靠著壽山石雕開起了小店,便辭去工作,專職雕刻。
產於福建福州的壽山石瑩潤質軟,色彩斑斕,適宜雕刻器件。歷史悠久的壽山石雕刻技藝有「一相抵九工」之說,講求因循石材原本的條紋色澤進行創作。
在她的作品《滿堂紅》中,黃白底色石材上的道道紅紋,被雕成了池中的游魚。另一件名為《空山行旅》的作品中,石材中部天然的裂縫,則在她的刀下變為山水間的空谷與漫步其中的行人。
「每塊石頭都有自身的氣質,每次雕刻都好像遇見一位新朋友。」葉子說。入行以來,葉子別出心裁的創作屢屢在展覽、比賽中吸引關注,她本人也獲評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現代審美跨界融合
近年來,除了創作收藏品,自學成才的葉子還嘗試「讓藝術品生活化、生活品藝術化」。不僅是非遺刺繡,她還和一些手藝人或製造商合作,為首飾、古琴、茶具等物件添上一塊壽山石雕。在她看來,以現代審美進行跨界融合,可以讓壽山石雕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從而將古老的雕刻技藝傳播推廣出去。
「壽山石雕刻是一個很廣闊的領域,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不應缺少女性視角的表達。」葉子說。
如今,葉子有一個四十餘人的團隊,成員幾乎全部是女性,其中不乏她從家鄉閩北山區帶出來的女手工藝人。她因材施教,鼓勵大家將各自的手工、書法等技能與壽山石雕刻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