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鈞堯
秋節前,朋友備豐盛菜餚,款待不說,臨行前還贈予自家栽種的地瓜、南瓜,我的提袋都已深沉,還眼巴巴望著茶几上的餅。朋友眼尖,慷慨地說都帶走、都帶走。愛吃鬼必定臉皮厚,我真的不客氣,搜刮不剩。
對餅的喜好來自於它滿足童年的我,對富庶情景的想像,紮實飽滿的內餡直比山珍海味。每次逛老街,特別留意餅店,當我知道新莊有一家老順香糕餅店,歷史達百餘年之久,不禁心動訪之。
餅店創立於日本時代,難得地與老闆攀談,王姓老闆說,店內特產是鹹光餅,餅的歷史得從明朝戚繼光將軍談起。戚繼光是征伐倭寇名將,為讓兵士便於攜帶,在餅的中間挖一個洞,以繩穿繫,便宜在長征時攜帶。我曾在馬祖吃過,做得紮實,沒吃幾個便飽了。承平時期的餅,自有承平時期的做法,不再厚實如征戰時光,且和了奶粉、糖、白芝麻,改了配方,唯獨留下如銅板大小的圓圈,彷彿一個回憶的窗口。
鹹光餅在新莊演變成民俗的一部分。它是每年五月初一,地藏庵文武大眾爺平安祈福日跟生日繞境的必備之品。以前常把鹹光餅串成一串,掛在八家將脖子上,讓百姓上前搶來吃,稱為「打八將」,後來由廟方或祈福還願的民眾購買,經法師開光,再於出巡時沿街分送,道是吃者平安,鹹光餅在新莊,又稱「平安餅」。
農業社會時代,食物的保存跟攜帶煞費思量,糕餅可以兼顧,保存後也不失原有風味。而今,多數謀生行業也許不需要大規模移動,往來之間以餅餽贈,彷彿彼此提醒,莫忘先民辛勤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