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勞動節,台鐵工會因不滿《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草案的內容,發動集體「合法休假」,造成全台交通大亂,引起國人關注。此一罷工事件,不能只單純視之為一般的勞資糾紛,其所凸顯的台鐵經營難題,更是值得探討。
台鐵員工發動罷工,今年並非首次。一九八八年五月一日就曾發生「台灣鐵路管理局司機員罷工事件」,當時因行政院認定火車司機為公務員而非勞工,因此以「預算不足」及「台鐵為虧損單位」為由,拒絕發放火車司機「加班費」,從而導致一千四百名司機員參與了大罷工,成為當時全台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事件。此一事件,最終以政府補發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期間積欠的加班費落幕。
但今年的台鐵罷工事件,其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則更為複雜。首先是「公司化」的問題。行政院為加速推動台鐵轉型公司化,提高經營效能與競爭力,並促進鐵路事業健全發展,以滿足社會的期待及受難者與其家屬的要求,於四月三日院會通過《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草案,並函送立法院審議。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隨之於四月二十一日審查通過該草案,但台鐵工會最在乎的「負債全清零、資產全保留」等訴求,則未獲採納,引起台鐵員工抗議。
公營事業單位的公司化或法人化,由於有利於組織活化、人事鬆綁、效率提升,近年來世界各國多所採行。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倘若將原具競爭優勢的單位公司化,形同圖利於特定對象與群體;倘若將缺乏競爭優勢的單位公司化,則無異於將歷史共業、經營困境推諉給該單位的員工群體。台鐵多年來負債高達四千二百零八億元,其中大部分的債務卻要求由公司化後的台鐵來承擔,因此就引起抗議。公司化本身不是問題,但其過程中,如何避免「圖利」或「圖不利」於特定對象,這才是關鍵之所在。
台鐵的經營困境,用組織改革來對治,是否能完全對症,是值得探討的。台灣鐵路線的總長程度為一千零六十五公里,由於地形因素所限,台灣鐵路線大抵上乃是由西部幹線、東部幹線、南迴線所構成的環島路線,其路線呈直線狀,而非棋盤式格局或網狀格局。這樣的路線格局,無法形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其疏運功能因此就有先天上的限制。
看台北捷運的運量,一九九六年木柵線單線通車,當年平均日運量為四萬零五十一人次;到了二○一九年疫情發生前,由於捷運路網四通八達、轉乘便利,當年平均日運量成長到了二百一十六萬三千二百八十五人次。路網是否形成,對於運量影響可見一斑。因此,若將台鐵的經營困境全部歸責於組織結構與文化,顯不公平。
時代的演進也造成台鐵運輸的沒落。早年鐵路運輸快速,搭火車是民眾遠程交通的最佳選擇,因此,國、台語歌曲中以「車站」、「月台」、「火車」為主題者多不勝數。現在論快速運輸則有高鐵、論價格便宜則有客運、論轉乘便利則有捷運,台鐵的優勢一落千丈。
交通部表示,台鐵公司化之後:「期能企業化經營,提高經營效能及競爭力,並促進鐵路事業健全發展,提供安全、可靠、舒適及便利的優質大眾鐵路運輸服務。」但如前所述,台鐵的營運困境不是只憑公司化就能解決的,相關的交通總體規劃、硬體補助、民眾票價補貼、員工權益保障等,都有必要由政府全盤計議,才能符合民眾的旅運需求,推動組織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