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因應嚴峻的通貨膨脹形勢,啟動升息循環,全球資金流向美元資產,外資也在台股大量賣超匯出,短短四個月,新台幣累計貶幅高達百分之六點五左右。
去年底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還處在二十七點六九元的高峰,僅四個月,如今新台幣已貶值到二十九點五元附近,累計貶值已接近兩元。雖然亞洲國家貨幣最近普遍都趨貶,但台幣的貶值幅度高於南韓、新加坡等國,也比歐元、英鎊對美元的貶幅都高,新台幣對外購買力相對減弱,恐怕將對通膨產生助燃之勢。
匯率的升貶受多項因素左右,這一波新台幣貶勢,主要是美國將開展一連串強升息與自身資產負債表規模縮減影響。自從三月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升息後,外資在亞洲股市大量賣超,資金也紛紛回流美國或美元資產。金管會統計,光是三月分,台灣的外資在新台幣賣超將近六千億元新台幣,淨匯出達一千七百億元,導致新台幣不貶也難。
三月初,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曾說,新台幣走貶「可能只是短暫現象」;但新台幣到目前仍在一路貶值,腳步並未停歇。
為了刺激疫後經濟與提升出口的競爭力,央行似乎也趁著這一波亞洲貨幣吹起貶值風之際,順勢把這兩年強勁升值的新台幣匯率打回原形,因此新台幣最近的貶幅比韓元、新加坡幣還大。
現今經濟金融環境與兩年前已不相同,當前最嚴峻的是通膨問題,據中央銀行以模型推估,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從二十八元貶到二十九元,最多大約會增加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零點一七個百分點;央行原本認為,這樣的物價增幅「還算溫和」。未料,如今新台幣已貶值快兩元,換算對物價增幅將達零點三四個百分點。以台灣三月分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百分之三點二七、月增率(經季節調整後)漲百分之零點七四對照,新台幣今年以來劇貶兩元,實際上對物價的影響已非常顯著。
受國外原物料成本暴增衝擊,根據主計總處統計,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還在持續上漲,三月的進口物價指數比上月增加百分之五點二七、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十九。由於進口原物料價格原本就不斷上漲,再加上台幣匯率重貶,廠商對外購買力更弱,更助長推升了各項成本,對原本就已惡化的通膨猶如雪上加霜。
匯率貶值的確有利於經濟發展,金管會統計,第一季上市櫃公司整體營收達十點五兆元,是歷年新高,換算成年成長率達百分之十三。主計總處也預估,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仍可達百分之四點四二,在近年相對仍屬佳績。但正因為經濟表現不錯,央行此時更應放開手腳,雙率政策以穩定物價為最優先的考量。
中華經濟研究院日前示警,台灣的輸入型通膨已經成形。因此,現階段中央銀行除了跟亞洲其他國家貨幣比拚貶值競爭力外,最應該致力的是維穩新台幣匯率,保持適度的新台幣對外購買力,防止輸入型通膨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