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 消失的赤崁夕照(中)

文/林嘉澍 |2022.04.27
869觀看次
字級

文/林嘉澍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沈葆楨為牡丹社事件領軍來台,因艦隊行船平安,任務順利,便上奏朝廷准建「海神廟」於普羅民遮城的廢墟之上,以謝神恩。但因沈葆楨被急調回大陸執行新任務,建海神廟就延緩了。光緒五年,知縣潘慶辰將城垣高度削鑿一半,填實為台基,並在台基上興建龍王廟,即後來的海神廟。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結束,新時代新希望,光緒十二年,台灣知縣沈受謙為了振興文教,在赤崁樓的西側建了「蓬壺書院」,並在城堡殘蹟上蓋「五子祠」、「文昌閣」,重修海神廟。

隔年,劉銘傳又在文昌閣的前方重建「大士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光緒年間赤崁樓已具備了廟、閣、殿、祠和書院五大中國建築形式,高低相互錯落,紅牆飛簷交織成畫,美不勝收。於是赤崁樓變成文風鼎盛之處,也成為府城民眾的信仰中心。

一八九五年,日治始政,日本人把赤崁樓改成「陸軍衛戍醫院」。日治時期蓬壺書院因地震損毀,五子祠亦毀於颱風。大正七年(一九一八),赤崁樓改為日語學校和學生宿舍,醫院遷離。昭和十年(一九三五),重新發現普羅民遮城的舊城門,又發掘荷蘭炮台遺跡,因此將赤崁樓改為歷史館。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史蹟」。

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赤崁樓因颱風再度受損,日治時期的末代市長「鳥羽又男」,籌畫修復赤崁樓。他不顧皇軍反對,上報總督府,促成總督府組成團隊進行大規模整修。今赤崁樓仍有鳥羽又男市長的銅像,乃是感謝末代市長,在太平洋戰爭之際,財力窘迫仍進行維護古蹟,為台灣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台灣光復後,赤崁樓被改制為「台南市歷史博物館」,原本在大南門城內的九座御贔屭碑座,遷移到赤崁樓台基處,靠著牆邊一字排開,赤崁樓顯得更壯觀了。

如今的赤崁樓古蹟古物仍然很多,如普羅民遮城稜堡遺蹟、紅毛井、斷足石馬,御贔屭碑座,義民祠牡牝石獅、魁星爺神像、碑林。

鄭成功去世後,葬於台南縣永康鄉鹽行村洲仔尾。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奉「恩旨」遷葬福建南安故里,其原有陵墓逐漸被淹沒於荒煙漫草,一直到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變,清朝將官鄭其仁殉難,遺族認為鄭成功陵墓的風水好,特別請官府允許葬在洲仔尾。當時墓前有兩匹石馬,稱為「石馬墓」。後人誤將此墓當成是鄭成功的墓寢,今已正名。石馬一匹已失,另一匹斷足石馬,即今赤崁樓所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