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和行政院四月初拋出防疫、經濟「新台灣模式」,最近疫情果真如火如荼大規模展開。政府的防疫戰略已經轉彎,但防疫戰術的腳步卻十分凌亂,從居家隔離與匡列政策、快篩劑的供應和價格等,政府大多仍沿用舊模式,令全民和經濟產業無所適從。
在政府決定防疫不再採用「清零」的戰略後,有專家推估,全台灣會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民眾染疫。防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評估,台灣染疫率大約會在百分之十五,估算全台大約會有三百六十萬人確診。指揮中心還坦承,未來可能出現單日新增一萬人以上的本土確診者。
隨著染疫人數暴增,政府也必須重新調整防疫戰術,讓社會能以最小成本「與病毒共存」。
如每日確診人數突破三千例、五千例、甚至一萬例,民眾與確診者接觸的風險也大幅提升,每天被匡列隔離的人數也愈來愈多。匡列隔離的政策與作法也應隨之調整,俾使社會與經濟能維持正常運作。
以每天新增三千位確診者估算,如果平均每位確診者會影響十位「密切接觸者」遭匡列居隔,每天就可能新增三萬人遭居隔;而且人數還在不斷攀升中。如果未來單日新增一萬例確診者,每天新遭匡列居隔的人數可能就達十萬人以上。
一旦每天執行中的居家隔離人數多達數十萬、甚至超過百萬人,就算不政策封鎖,台灣也形同自動封城了,對經濟生產的衝擊一樣巨大。何況居隔人數愈來愈多,社會依然無法達到與病毒共存的目標。台灣既已採取「新台灣模式」戰略,接下來與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是否仍要居家隔離十天?還是放寬經檢測無虞接觸者的居隔限制,讓其盡早回復正常生活?
當確診人數倍增,與確診者密切接觸或足跡重疊者的快篩需求更是殷切。從今年四月開始,快篩劑的需求就暴增,除了價格昂貴的問題,市面上也經常缺貨。
政府已經徵用快篩劑「國家隊」,最快五月初就會實施「快篩劑實名制」,限量每位民眾購買五支快篩劑。但正因為「實名制」準備上路,未來售價即將降低,藥房這段時間不敢再進貨,導致在最近這段空窗期,許多民眾跑遍藥局、便利超商,反而很難買到快篩劑,令人心焦。
但快篩劑是否要繼續沿用三年前的口罩限量限價「實名制」?三年前的「口罩之亂」殷鑑不遠。因為只要限量、限價,一定會引起民眾排隊搶購;如今疫情遍地開花,國內外的快篩劑生產已經步上軌道,是否仍有必要動員全民如同以往在街頭排隊購買?
衛福部早已專案核准國內五家快篩劑製造商,但因其思惟仍停留在要扶植、保護國內快篩試劑廠商,以致台灣的快篩劑售價太貴,高於世界各國的平均水準。如台灣目前快篩每劑售價在三百元以上,但冰島大約只要八十元、德國一百元、新加坡和南韓一百三十元左右。
如果衛福部多核准幾家廠商,增加國內生產、國外進口,以量制價,就能有效降低業者的售價,讓防疫背後的巨大利益也能讓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