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升溫,台灣的防疫策略也修正,距回復以往生活的期待,似已愈來愈遠。此時我們要調整心態,新型態工作模式不再是演習性質,要接受遠距上課、分流上班等做法,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將數位金融廣泛用於因應疫情生活,尤需迎頭趕上。
每日確診人數持續維持千位數以上,確實讓人看得膽戰心驚,主要確診者也多集中於雙北地區,據一級戰區新北市的統計,確診者最常前往地點,傳統市場與大賣場一直排在前列,夜市與黃昏市場也常見足跡。
上述地點除大賣場之外,其共同的特色是,金錢交易幾乎都以現鈔為主,至於現鈔是否成為病毒擴散的載體,比較目前世界各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雖有差異,但以結果來看,不得不對透過現鈔傳播病毒提高警覺。
我國央行曾對此表示,病毒在紙鈔上存活時間約為五天,英國研究則顯示,鈔票上的病毒量一小時之內相當穩定。澳洲的研究最為駭人,病毒於室溫下在包括塑膠鈔券之類的載體上,可以存活長達一個月之久。
台灣由於銀行之間的消費金融競爭激烈,加上便利商店密度冠於全球,自動提款機廣布在大小城鄉的每個角落,紙鈔的使用非常方便,因此,即使世界各地數位金融的發展一日千里,但現鈔還是交易過程最重要的媒介,尤其確診足跡最常出現的傳統型市場。按上述各國調查情況來看,紙鈔沾上病毒存活期短則一天長可達一個月。要避免傳統市集成為疫情破口,必須最大程度的減少紙鈔的使用,換個方式來看,這次的疫情,何嘗不是改革傳統市集乃至推動數位發展的契機呢?
富有人情味的傳統市場,最令人詬病的應屬衛生條件不佳,因此甚至成為滋生病毒的溫床。疫情期間,如要兼顧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目前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為「盡可能的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在此原則下,我們認為,金融面還可以多些努力,也提出以下的建議做為參考:
首先要處理的是載具的問題。傳統市場的商家,交易場所通常很簡單,不可能期待這些小攤商,自掏腰包花大錢去購買刷卡機,還要學習如何操作。要鼓勵這些業者使用數位方式完成交易,就要開發簡單方便的交易機制才行,由於台灣社會已發展到人手一機,此時透過手機完成交易應是最可行的方法。這當然是政府的責任,必須出錢出力,找到專責單位來設計系統,或透過減稅等措施鼓勵民間協助開發,讓以手機為主的數位交易盡可能的取代現金,朝數位交易跨出一步。
其次,數位交易的基礎工程─數位貨幣,也要盡快的完成建置。許多國家已有例可循,跑最快的應屬中國大陸,在許多的城市,數位貨幣搭配電子錢包,民眾即可直接以手機完成大部分的交易,尤其在疫情蔓延的時候,我們更須迎頭趕上。
最後要呼籲的是,金流朝向數位發展的同時,市集本身也要針對人流與物流的管理,進行改革,從進入市集的人數控管、採購人數資訊的即時提供,乃至集中在市場特定窗口取貨配送等做法,從挑菜撿菜到銀貨兩訖的過程,都找出一套把接觸降到最低的做法來。